鐵路春運之變彰顯發展哲學 

陸婭楠

2020年01月20日09: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鐵路春運之變彰顯發展哲學(人民時評)

  隨著交通網的跨越式發展,中國春運已從“不得不完成的運輸任務”變成“充滿商機的服務市場”

  春運之變証明,我們不僅有能力解決發展中的問題,而且能在解決問題中實現更好的發展

  一年一度的春運大幕已經開啟。高鐵包車、掃碼進站、無紙出行、智能乘車……這些過去想都不敢想的“新潮流”,讓今年的鐵路春運更顯品質。

  有品質的鐵路春運,在幾十年前甚至十幾年前,都還無法奢望。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暖了外向型經濟,“打工潮”涌動,也催生出中國獨有的春運。到了千禧年,“孔雀東南飛”聲勢浩大,可國家鐵路營業裡程不足5.9萬公裡,平均時速不足57公裡,每逢春運,“一票難求”成了民生痛點。即便有了票,逼仄的綠皮車裡擁擠不堪,連衛生間常常都擠滿了人,“走得了”是旅客的唯一期盼,也是鐵路部門的最大焦慮。

  在當時的不少觀察者看來,中國春運這種世界級大遷徙,將是永遠無解的難題。然而誰又能想到,今年春運,中國鐵路日均旅客發送量將突破1100萬人次,約是2000年該數據的3倍多。中國春運是如何破解這道世界級難題的?對這一問題的回答,一定程度上彰顯著中國的發展哲學。

  大運量的背后是強大的運力支撐。近十幾年來,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持續大規模推動鐵路建設,使國家鐵路營業裡程超過13.9萬公裡,織出一張讓群眾集中從容出行的鐵路網。特別是運行時速世界第一、發車頻次世界第一的高鐵網,顯著提升了鐵路運力,大幅縮短了旅途時間,使啟程回家的日子有了更多選擇。比如從北京到鄭州,高峰期一天就有124趟車,快車、特快、動車、高鐵一應俱全,為春運從“能走就行”升級到“走得稱心”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車之兩輪為喻,如果說品質的“左輪”是運力,那麼“右輪”就是服務。火車站前徹夜排隊買票的長龍,隨著網上購票、電話訂票的出現和普及成為歷史﹔候車大廳邊臭味熏天的廁所,因“廁所革命”舊貌換新顏。今年,電子客票在高鐵推廣,免去旅客取票煩惱,還有掃碼過閘、車載WiFi、高鐵訂餐、積分換票……這些過去難以想象的服務舉措,如今在中國遍地開花,春運漸漸變得貼心暖心。

  隨著交通網的跨越式發展,中國春運已從“不得不完成的運輸任務”變成“充滿商機的服務市場”。如今提到春運,企業的興奮多於頭痛。春運是旅客最多、消費需求最多元化的時段,也是運輸企業挖掘新贏利模式、培育新客戶群體的重要時刻。紓解春運中旅客的痛點,就能換來服務的亮點﹔彌補春運中運輸的短板,就能帶來業務的新增長點。將春運中積攢的經驗、挖掘的潛力,借鑒到端午、“五一”、“十一”等假期,才有了這些節日近年來單日客流高峰不斷超越春運、運輸收入節節攀升的新局面,助力人口大國壯大假日經濟。從這個層面看,春運是中國百姓享受假期的黃金時段,更是運輸企業提質增效的時間窗口。

  回頭看,春運變“財富”,靠的還是發展。發展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發展中的問題也隻有靠發展才能解決。中國的國情具有特殊性,不少經濟社會現象在全世界都沒有先例。要破題,隻能靠我們自己找出路﹔要解題,隻能堅持問題導向、結果導向,不漠視、不推諉、不掩蓋、不拖延,一步一個腳印干出來。破題解題雖難,但春運之變証明,我們不僅有能力解決發展中的問題,而且能在解決問題中實現更好的發展。

(責編:周婉婷、焦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