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環境 越來越美(小康路上·綠色力量)

2020年02月18日08: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鄉村環境 越來越美(小康路上·綠色力量)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通過各地各部門的不懈努力,不少鄉鎮有了自己的污水處理廠,村庄家家戶戶喝上了清潔飲用水,一些地方的農村廁所配備了智能化管理系統,畜禽養殖場糞污得到資源化回收利用……近年來,我國的鄉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有序推進,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征程中,又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編 者

甘肅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

飲水安全 全流程保障

本報記者 王錦濤

2月8日,甘肅省武山縣水務局接到緊急任務:24小時內,接通位於洛門鎮大柳樹村的東華山庄供水線,確保群眾用水安全。

當前,正是戰“疫”吃勁的時候,確保廣大農民喝上干淨水,責任重大。據介紹,東華山庄內井水水位嚴重下降,要正常使用,不僅要再鋪設360多米的管線,還要建設3座閘閥井,填挖土方400多立方米。

“趕在9日中午通水,按部就班絕對不行,得晝夜趕工。”武山縣水務局局長孟瑞祥說,中午12點,調配設備,准時開工。

晚上7點,已是夜幕四合。施工隊員打亮手電筒,挖掘機開了遠光燈。四野靜寂,機器轟鳴,管線焊接不停地濺起火花。氣溫在不斷降低,堅守在工地的孟瑞祥,拿出手機看了眼時間,已是9日凌晨3點,“我們還得加把勁,必須確保按時通水”。凌晨5點,管槽開挖、管線焊接、閘閥井安裝全部完成。上午11點,水龍頭一擰,清水流了出來。熬了一宿的施工人員,終於鬆了口氣。

“疫情期間,我們封閉管理水廠生產區,成立了搶修應急小分隊。”武山縣水務局副局長馬前平說,確保每天對水源地、蓄水池、集中供水點等區域進行消毒,對水源水、水廠水、末梢水進行檢測和監控,從源頭到村頭,保障水安全。

甘肅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甘肅省所有水廠配齊了淨化和消毒設備,並試點推廣安裝水窖水淨化設備,現已安裝完成34123套。

重慶加強設施建設環保監管

污水處理 鄉鎮全覆蓋

本報記者 蔣雲龍

葛蘭河,流過了葛蘭鎮。涓涓清泉,彎彎溪流,魚在水中游。

“鎮上有了自己的污水處理廠,葛蘭河變干淨了。”重慶市長壽區葛蘭鎮黨委書記劉勇介紹,葛蘭鎮有3萬居民,以前,生活污水都排進了葛蘭河,河水臟、味道臭。

改變這一切的,正是葛蘭鎮清風橋污水處理廠的投用。“最近為了防控疫情,我們還啟動了應急管理模式。”清風橋污水處理廠負責人張傳勇介紹,在廠裡,24小時有人駐廠,每小時巡查檢查,確保正常運行。

劉勇說,在污水處理廠,全體員工配備有口罩、手套、消毒液、面罩、護目鏡等防護設備。為應對春節期間返鄉人員增多、污水量增加的情況,鎮政府統籌管理屬地污水處理設施,一方面專人維護,一方面加強“日巡查、周匯總、月報表”制度。

“截至2018年底,重慶市1558個鄉鎮都有了自己的污水處理廠。2019年,我們又開工163座鄉鎮污水處理設施技改項目,建成調試140座。我們管理和運行的1201座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已有865座全面達標運行。”重慶環保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長壽區生態環境局局長劉剛介紹,該區鄉鎮污水收集處理率由原來的不足30%提升到現在的80%。“現在,我們不管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營,隻管出水水質監察。”長壽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陳波說,鄉鎮政府和區縣生態環境局當好“裁判員”,督促污水處理廠達標排放。

山東膠州完善農村廁污管理

村庄廁所 有“智能管家”

本報記者 潘俊強

2月16日,一場雪后,空氣格外清新。山東膠州市膠東街道辦事處大麻灣二村的廁所管理員羅萬輝來到村民張立花家中。

小院寬敞,房間一角是白色水沖式廁所。“大姐,廁所啥時候要抽,提前給我發信息。”羅萬輝檢查完,繼續去下一家。

疫情防控期間,為阻斷糞口傳播隱患,大麻灣二村增加了管理員查看次數,對存在破損、滲漏問題的衛生廁所,第一時間安排人員進行修繕。“隻要給村裡管理員發個信息,很快就會有人上門抽廁所。”張立花說。

她所說的“發個信息”,其實是膠州廁污智能管理系統的數據端。這套廁污智能管理系統,由“一個中心,三個終端”組成,即數據中心和村居端、中控端、作業端。村民家的化糞池滿了之后,通過微信、電話等向村管理員提出申請,管理員通過村居端上報信息至街道管理中心中控端和物業公司作業端。作業端接到申請后,及時安排車輛前往作業,中控端通過車載GPS車輛軌跡及無線實時視頻監控全程監管。完成抽廁后,村管理員對作業人員進行評價。

“廁所改造完成后,村裡就張貼了愛清潔、勤洗手提示牌。疫情防控期間,更是提醒大家勤洗手、定時消毒。”村民范守政說。

“我們對清運車輛全面消毒后再作業,根據群眾需求,第一時間上門,並在作業結束后再次對清運車輛和廁所化糞池進行消毒,糞污均採用密閉轉運,阻斷糞口傳播隱患。”青島宇力達物業公司負責人臧琴仙說。

江蘇射陽統一收集養殖廢棄物

種養結合 資源化利用

本報記者 姚雪青

畜禽養殖場糞污基本日結日清,養殖場、集中處理中心每日消毒……江蘇鹽城市射陽縣合德鎮耦耕堂村,雖然是個畜禽養殖大村,村庄卻干淨整潔。

以前,由於畜禽糞污得不到及時有效處理,村裡臭氣熏天、污水橫流。

射陽縣農業局局長喬干群告訴記者,射陽縣是全國知名的養殖大縣,近年來,當地決心整治畜禽糞污處理問題,結合自身環境容量與產業現狀,推廣種養結合的模式。對於小散戶,將糞污統一收集后處理﹔對於規模養殖場,則建設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設施,就近還田利用。

耦耕堂村書記邱安健介紹,收集來的畜禽糞污,統一運送到建在本村的鎮畜禽糞污集中處理中心,一部分被發酵處理,制成生態有機肥,另一部分被干濕分離,液體氧化后輸送到農業產業園用於改良土壤,既推進了生態農業發展,又有效治理了農村環境。

農戶使用畜禽糞污制造的有機肥還有優惠政策,由縣財政每噸補貼150元﹔生產的農產品,由村級合作社統一出售。邱安健說,這幾年耦耕堂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村集體經營收入已超過20萬元。

江蘇尚寶牧業有限公司也是直接受益者。“生態農場的水稻連續兩年達到1200斤,去年冬天又種下了小麥,目前呈現良好長勢,預計產量在700斤左右。”該公司負責人方強介紹。

《 人民日報 》( 2020年02月18日 14 版)

(責編:焦隆、周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