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裡的抗疫故事

本報記者 賴 睿

2020年03月19日08: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鏡頭裡的抗疫故事(中國戰“疫”系列報道(23))

  來自山西長治醫學院附屬和平醫院的主管護師孔婭婭一站到鏡頭前,淚水便悄悄滑落臉頰。

  李 舸攝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麻醉科護師吳映霖。

  李 舸攝

  3月17日,甘肅省第二批支援武漢醫療隊離開位於武漢東西湖的駐地,返回家鄉。離別之時,駐地的工作人員深情相送。

  李 舸攝

  3月9日晚10時,武漢洪山方艙醫院休艙前最后一夜,醫護人員在巡夜時與患者道別。

  李 舸攝

  在社區中心門口值班的出租車司機。

  劉 宇攝

  眼下的武漢,櫻花吐蕊,草木欣欣。春天真的來了。

  一個月前,中國攝影家協會派出赴湖北一線抗擊疫情攝影小分隊(以下簡稱小分隊),逆行武漢。他們用鏡頭記錄抗疫故事,為全國馳援湖北的一線醫護人員留下戰“疫”肖像。

  為“最可愛的人”造像

  為“新時代最可愛的人”造像,是小分隊此行的主要目的。“我們不敢說百分百覆蓋,完成98%以上已經沒問題了。”小分隊領隊、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透露,目前他們已經為4萬多名醫護人員拍攝了肖像。

  自2月20日出發前往武漢以來,小分隊一行5人分為兩組,即刻投入忙碌的工作。“剛開始很辛苦,每天幾乎在醫院工作12個小時。”李舸說,他們拍攝有兩個基本原則,一是不能影響正常的救治和診療,二是不能影響醫護人員的安全和休息。“在醫院拍攝,我們選擇的時間是醫護人員交完班、進入清潔區休息空間的一個小空當。是否接受拍攝,也完全尊重他們的個人意願。”

  李舸拍攝的一組“你是我最牽挂的人”專題照片,在網上引發熱議。照片中,醫護人員面對鏡頭,調出手機裡為患者診治、送患者出院或者緊張工作的瞬間,摘下口罩,讓自己的完整面容與患者映現在同一畫面。

  “這組照片的創意,是醫護人員無意中提供的。”李舸說,拍攝肖像時,醫護人員經常會說,特別惦記某某床的患者,“這一點特別打動我。”

  這組照片中,醫護人員的表情是肅穆的。李舸認為,沉靜就是力量,這種素朴的表達,也許更為深刻。這些照片沒有做過任何后期處理,以最真實的面目呈現出來。“我認為照片要靠情感說話。情感到位了,即使在拍攝環境下光線差一點、不那麼清晰,都沒有關系。”

  拍照之余,小分隊還增加了一個“自選動作”,那就是給拍照的每一名醫護人員錄一段視頻。視頻的提問隻有一個:疫情之后,你最想做什麼?“好多人一開口就哭了。”李舸說,“因為在他們眼裡,我們和手裡的相機、手機已經不再是陌生人和冰冷的設備,而就是他們的父母、愛人、孩子。”

  這樣一個小小的創意,帶來了大量的情感釋放。“在錄視頻過程中有太多的感人故事。我每天都跟著流眼淚。他們哭,我們也哭。”李舸說。

  甚至一些很平常的話,在那個特定環境下,聽起來都很戳心。一名男醫生對著鏡頭說:“我的孩子十個月了,回去就會叫爸爸了……”說到這兒,他的眼淚止不住往下流﹔另一名醫生剛說到:“疫情結束之后,我要好好孝敬父母……”突然失聲痛哭,哭到不能自已。

  “錄視頻就是要跟醫護人員心貼心地溝通。隻有這樣,才能知道他們的情感需求是什麼。這也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情感釋放的窗口。”李舸說,有心理衛生科醫生告訴他,這種拍攝方式,對醫護人員是很好的心理調節。

  這些肖像照和視頻,不僅會留給醫護人員本人,還會作為國家的影像文件檔案保存下來。

  “4萬多人、如此大規模的醫護人員集中調度,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李舸告訴記者,中國攝影的發展歷史是與中國革命進程緊密相連的。中國攝影人一直有一個優良的傳統,那就是為沖鋒陷陣的戰士拍攝肖像照。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即使物資匱乏沒有膠卷,敢死隊員上戰場前也會讓攝影師為他按下快門。這是一種精神的力量。

  “今天,我們都說這次疫情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敵人’無處不在。醫護人員就是沖在第一線的戰士。”李舸表示,當代攝影人同樣不能缺位,要擔負起記錄當下、為歷史留真的使命。

  “武漢人太好了!”

  小分隊成員,還有中國文聯攝影藝術中心原主任劉宇。春節前剛退休,他還是毅然上了前線。作為經歷了很多重大事件的攝影人,他“從來沒有怕過。”

  到達武漢第二天,劉宇就在自己的個人微信公眾號中,發出了第一篇武漢手記,記述了小分隊出發的情形和第一天的拍攝狀況。此后,幾乎每隔三兩天,劉宇就會更新一篇武漢手記,把他在武漢的所見所聞,配以攝影圖片,詳實地記錄下來。如此下來,已有11篇手記。涓涓細流般的記述,讓人感覺那些故事就發生在眼前。

  “我想把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及時傳播出來。因為我們正處在一個坐標上,那就是全世界、全中國都在關注的武漢。”劉宇說,出發前,他在整理積壓的老照片時發現,好多事情如果當時沒記錄下來,以后可能會忘記。“那不如在拍照之余就把照片背后的故事講出來。這也會反過來促使我在拍攝的時候更加深入。”

  劉宇的手記裡,有很多普通武漢人和滯留武漢外地人的身影。在一篇武漢手記裡,他寫道:“各個社區組織起來了,建立各種朋友圈,集體採購日用品。平日可能並無交集的鄰居,守望相助,抱團取暖。無數武漢人和滯留的外地人冒著感染的風險,報名成為志願者,為居民服務。武漢的街頭空空蕩蕩,快速疾行的快遞小哥,保証了近千萬居民的基本生活供應。出租車被派往各個社區值守,免費為居民服務……”

  “武漢人太好了!他們顯示出令人動容的堅韌、耐性、樂觀。”劉宇說。

  “還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現在的武漢街頭,見到最多的人是身穿橘黃色衣服的環衛工人。”劉宇告訴記者,某天,他從長江大橋上往下看,一個小公園裡,一位環衛工人正在清掃落葉。“他一直在掃,一片也不落下。我看了半個小時,他就掃了半個小時。這讓我非常感動。”劉宇說,有個環衛工人跟他講,等武漢恢復如常了,希望大家看到的是一個干干淨淨的武漢。

  這些天,天氣暖和起來。武漢的櫻花開了,桃花也開了。劉宇說,雖然摩肩接踵賞櫻的盛景不在,但春天畢竟來了。

(責編:焦隆、周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