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找准突破口 邁上致富路

洪文泉 白永萍

2020年04月07日08:01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找准突破口 邁上致富路

搬下山、住進城、就了業、脫了貧……初春時節行走在秦州大地,花香草綠,百業振興,久為貧困所擾的貧困群眾正在以全新面貌走上致富路。

時間回到2012年,天水市2491個行政村中接近一半是貧困村,112.18萬貧困人口分散居住在大山深處,貧困發生率36.45%。全市兩區五縣除秦州區為插花貧困縣外,其余一區五縣都為國扶重點縣區。

天水市委、市政府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首要責任和一號工程,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和“六個精准”要求,全力以赴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舉全市之力打響脫貧攻堅戰,全市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全市兩區五縣全部脫貧摘帽,貧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112.18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2.1萬人,7年累計減貧110.08萬人,年均減貧15萬人以上,貧困發生率由36.45%降至0.68%。

易地搬遷:讓貧困群眾居有定所

4月3日的秦州區藉口鎮金河嘉苑2號樓2單元601室裡,易地搬遷戶趙亮亮陪女兒練琴,窗外細雨輕風,院裡的花都開了。“過去我們住在山上,我和妻子為了在鎮上集市擺攤炒米粉,隻能在附近租房住。”趙亮亮說,“去年10月,易地搬遷項目讓我們一家人搬上了樓房。”

趙亮亮所在的小區,是藉口鎮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小區住著來自寨柯、南峪、杜家山等14個行政村的39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還有非建檔立卡戶1462戶。目前,39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搬遷入住,涉及林緣保護區的160戶同步搬遷戶也已安置。

“這樣的環境標准,幾乎都成了鎮裡小區的標杆。”藉口鎮黨政綜合辦主任閆濤介紹說,藉口鎮對林緣保護區312戶群眾,搬遷后繼續享受林地退耕還林政策收益。在原有承包地不變情況下,對臨近村搬遷的群眾,不影響農業生產,保証其經濟收入。

一萬元住進樓房,從農民變身城鎮居民。易地搬遷項目配套建設了道路、堤防、供水、供電、供熱、綠化、亮化、幼兒園、公廁、綜合服務中心、人防工程等設施。當地政府為他們免去第一年的暖氣費、物業費,還積極為他們協調就近就業。

如今,趙亮亮的父母在山上照看9畝櫻桃園,妻子在旁邊的工業園區裡打工,自己繼續擺攤,一年下來,少說也有三五萬元的收入。

依托鎮區商貿,160余戶搬遷戶從山區農民變身個體經濟戶,慢慢融入城市生活。當地政府為他們提供勞務培訓,並借助天水裝配式建筑產業園、天水糧食倉儲物流園等項目建設解決群眾就近務工,還為貧困戶開發了鄉村旅游服務、保潔、保安等公益崗位。

在天水,這樣的易地搬遷項目遠不止這一處。脫貧攻堅沖刺階段,天水市緊盯全市剩余的29個貧困村2.1萬貧困人口,以及2.56萬存在返貧風險的已脫貧人口、5.13萬存在致貧風險的邊緣人口,嚴格落實挂牌督戰機制,逐村逐戶制定脫貧舉措,細化實化幫扶措施,確保如期實現脫貧目標。

特色產業:讓貧困群眾勞有所得

“土地流轉費加上種植基地打工的工資,一年下來,少說也有八九千元……”在張家川縣龍山鎮馬河現代農業示范園打工的米金梅難掩笑意。米金梅是龍山鎮馬河村村民,“以前一家人守著5畝山旱地,雨水好點能落個吃食,雨水不好就得挨餓。”米金梅一邊為大櫻桃疏果一邊說,“現在土地流轉了,在這裡打工掙錢,還能照顧一家老小。”

張家川縣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工作思路,打造馬河現代農業示范園,種植蘋果、櫻桃等高經濟價值作物,吸納周邊村民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增收。

秦州區關子鎮時家灣村村民時寶平,在中川村現代化種植基地工作2年多了。從臨時工到固定工,憑借管吃管住再加3000多元的月薪,他家脫了貧。“窮了一輩子,終於有個盼頭了。”如今,時寶平的兩個孩子都在廣州打工,每年還能給自己補貼一點生活費。

秦州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任建軍介紹說,秦州區2016年開始流轉土地,建立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起鋼架大棚6000座,發展“短平快”高質量可持續的智能農業,帶動周邊2447戶貧困戶脫貧致富,人均年收入9000元以上,戶均達2萬余元。

天水市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全面落實到戶產業扶持資金,大力發展長效增收產業,加快培育“短平快”和“五小”產業,構建以傳統增收產業為主導,“短平快”“五小”產業和林下間作作為補充的“1+3”產業扶貧模式。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計落實到戶種養產業扶持資金17.89億元,其中,用於貧困戶發展產業資金6.7億元。累計指導貧困戶新建果園15.14萬畝、落實蔬菜種植面積14.26萬畝、中藥材面積13.96萬畝、馬鈴薯面積44.26萬畝。

扶貧車間:助力困難群體增收

在脫貧攻堅中,天水各地依托種養產業、電子商務、生態旅游帶動一批批群眾脫貧致富。但有一個群體,勞動力較弱、出不了遠門,成了脫貧攻堅最后的難題。

2018年5月,甘肅省首個脫貧攻堅扶貧車間在甘谷縣挂牌啟動。這一創舉,在甘肅省探索出了一條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新路子。

2019年,麥積區針對因病因殘致貧家庭特點,探索了“康療+托養+培訓+就業”四位一體的助殘扶貧模式,建成貧困殘疾人就業托養扶貧車間。記者在扶貧車間看到,七八個身患殘疾的婦女正聚在一起交流繡制十字繡,針下去,手下去,拉線﹔針上來,手上來,拉線……

“我們在這裡繡十字繡,不僅有免費的宿舍和三餐,賣十字繡的收入也都全部進入我們的錢袋。”毛君麗說,“做夢也沒想到,能像普通人一樣上下班、掙工資,看到自己的勞動被社會接納,是我心裡最大的快樂。”

毛君麗是麥積區社棠鎮劉家堡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與兒子相依為命。因為肢體殘疾,在找工作的路上她總是處處碰壁,自從兒子去南京上大學后,毛君麗便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麥積區建成貧困殘疾人就業托養扶貧車間,毛君麗第一時間便報了名。

天水市建立的扶貧車間,讓陷於“顧家和賺錢”兩難的留守婦女和孤寡老人在家門口變身產業工人,農村人口紅利得到充分挖掘,企業用工、經營成本大幅降低,為脫貧攻堅在沖刺階段又新添了一條增收致富的路子。

幾年來,脫貧攻堅的探索與實踐在天水各地逐步升級,貧困群眾的所想所盼,逐漸變成現實。秦州大地,廣大干部群眾凝心聚力,正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做最后的沖鋒。

(責編:陳誠、周婉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