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三農”發展注入科技力量

——科技特派員制度在甘肅的實踐與創新

秦娜

2020年04月26日08:09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為“三農”發展注入科技力量

2020年的春天,當農忙遇上疫情,天水市秦安縣的科技特派員靳志強比以往更忙了。

桃樹、蘋果樹怎麼修剪、設施大棚如何管理……針對農戶的諸多問題,靳志強通過電話、視頻、現場示范等形式一一解答指導。隻要靳志強在,果農們就安心。

今年是靳志強成為科技特派員的第18個年頭,也是科技特派員制度落地甘肅的第18年。

18年來,這項發端於福建的科技特派員制度在隴原大地生根發芽,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常年活躍在基層一線的萬名科技特派員,把科技帶到田間地頭,為全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注入了科技力量。

人才下沉,建檔立卡貧困村全覆蓋

今年58歲的靳志強是秦安縣興國鎮鄭川村村民。1980年中學畢業后就開始跟著村裡人種植果樹,逐漸在實踐中掌握了一套果樹栽培技術。

2002年,我省被科技部選定為首批科技特派員試點省份之一,科技特派員制度在天水和武威兩市先行先試。同年,靳志強被秦安縣科技局聘為法人科技特派員,成為我省首批科技特派員之一。

之后的十幾年裡,靳志強的足跡遍布了秦安縣17個鄉鎮,把實用技術送到了果農手中。他先后從150多個毛桃系、油桃系、蟠桃系桃新品種中,篩選出了40多個適合在秦安乃至全省發展的桃新品種。

在我省科技特派員隊伍中,不僅有靳志強這樣的“鄉土專家”,也有大批專業人員,他們已成為全省脫貧攻堅戰場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提起華池縣農技中心主任、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譙顯明,華池縣的農戶幾乎無人不曉。

自從2003年當起科技特派員后,譙顯明創新示范推廣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年增產糧食3萬多噸﹔他主持示范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現了農業增效、化肥零增長。通過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與創新,華池縣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

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以來,我省一方面吸收“土專家”“田秀才”加入科技特派員隊伍,另一方面選派農業科技人員下鄉入村。通過“人才下沉”,改善了農業農村一線人才短缺的局面。多年來,我省不斷完善科技特派員選派、支持、使用機制,多措並舉放大政策疊加效應,逐漸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科技特派員工作體系和長效機制。

截至目前,全省實現了科技特派員服務622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覆蓋,累計培育示范戶1萬多戶,累計建成示范基地150個。通過雙向培訓,培養了一大批具有科技文化素質的新型農民,以及種植大王、養殖能手和種養專業大戶等鄉土科技人才。

科技下鄉,科技創新與農民“零距離”

“說給大家聽,不如做給大家看。”這是高慶多年的工作秘訣。

高慶是臨夏州東鄉縣自然資源局的林業高級工程師。2008年,作為科技特派員,他進駐唐汪鎮張家村。

唐汪鎮是唐汪大接杏的主產區,張家村更是有著悠久的杏樹種植歷史。可當地村民普遍缺乏種植技術,而且管理粗放,加之果樹病虫害嚴重,造成苗木成活率低、品質差,產量極不穩定。村民的栽植積極性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出現個別農民砍掉百年杏樹當柴燒的現象。

起初,當高慶走家串戶,准備指導農戶科學種植杏樹時,並不被大家接受。很多村民科技意識淡薄,不相信靠科技能救活老杏樹。

“要想得到大家的信任,就必須讓大家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於是,高慶挑選了兩戶杏樹較多、單產效益不高的農戶,指導他們把杏園改造成示范園。

一年下來,兩戶種植戶都增加了五六千元的收入,這讓其他農戶都看到了希望。慢慢地,“要想富、種杏樹”成為村民的共識。

從那以后,高慶大力推廣唐汪大接杏、包核杏矮化密植技術,向農民普及成活率高、操作簡單的舌接法苗木嫁接技術,徹底解決了使用傳統嫁接法帶來的成活率不高、挂果遲的難題。

在高慶多年的帶動下,張家村已新栽唐汪大接杏等13000株,建成兩處百畝以上的示范點,大接杏栽植已初具規模。如今,產量高、品質優的小杏樹成了村民青睞的“致富樹”。

科技特派員一頭連接科技創新,一頭連接生產實踐,通過面對面講、手把手教,把先進農業科技成果和現代理念帶給農民,把資金、技術、信息等創新要素注入農村,促進了科技創新和農民的“零距離”對接。

結合我省“牛羊菜果薯藥”優勢特色產業,科技特派員通過示范推廣農村先進實用技術、良種良法,適用農產品深加工技術、設施裝備水平實現大幅提高,推動農業創新性發展。目前,我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達到60%左右,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7%左右。

模式創新,科技成果加速向生產力轉化

為了讓科技特派員制度更加突出實效,我省從省級層面到各地都對科技特派員的服務模式進行了諸多創新。

省級科技計劃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支持科技特派員以“團隊+項目”的形式進村入戶,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領辦創辦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推進農村科技創新創業。2016年以來,省級科技計劃共支持科技特派員相關項目133項,安排經費2525萬元。

各地通過設立科技專項等方式,支持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嘉峪關市每年安排科技特派員科技開發專項﹔金昌市實施的“雙孢蘑菇覆土改良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建設示范菇大棚400多座,共9萬多平方米,全年共產菇80萬公斤,同比增產16萬公斤﹔產值560萬元,新增產值128萬元。

在不斷創新和完善工作運行機制和服務模式過程中,全省探索形成了“項目+科技特派員+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多種模式,真正將科技創新的動能注入到田間地頭,一大批農業企業成長壯大。

2014年,長期從事馬鈴薯種薯研究的定西市農科院高級園藝師羅有中,從科研單位走向渭源農村,成為一名科技特派員。

幾年間,羅有中帶領團隊與1500家骨干農戶建立了對接聯系,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科技特派員+農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215名,引導建立馬鈴薯原種、一級良種等農產品訂單種植基地7500畝,帶動2000多農戶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實現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的雙贏。

不僅如此,各地方積極探索出技術資金入股型、科技項目有償承包型等多種科技特派員服務模式,通過資金入股、技術參股、租賃經營及創辦領辦民營科技企業等多種形式,著力突破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

全省科技特派員通過以點帶面的服務方式,使分散單個的農業生產融入創新鏈、產業鏈中,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科技水平,拓寬了小農戶分散經營融入現代大生產的渠道。

服務企業,助力農業特色產業升級

在科技特派員制度落地甘肅之初,我省就緊盯產業發展。圍繞壯大特色優勢產業,科技特派員把先進適用科技成果、試驗示范、新型商業模式等引入到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實踐中,在特色種養、農產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培育了一批興農富民的鄉村產業。

其間,經過多年的實踐,通過向企業派駐科技特派員,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促進相關特色產業發展逐漸成為我省科技特派員制度的一條重要經驗。

位於蘭州的甘肅爽口源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百合種球繁育、百合種植、精深加工等於一體的民營企業。2014年,蘭州市七裡河區農業產業化辦公室高級農藝師高麗萍被派駐企業。

入駐企業后,高麗萍與公司科研團隊強強聯合。一方面推進優質種球繁育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使種球產業向規模化和標准化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標准化種植、田間管理、病虫害防治、採收與保鮮等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讓廣大農戶通過對比及應用新技術,促進特色農業創新發展及產業升級。

服務企業期間,高麗萍主動下沉種植基地及生產一線,將企業已成熟的種球繁育技術、優質高產標准化栽培技術成功應用於百合種植生產中,實現了農戶增產創收。

在此基礎上,高麗萍和科研團隊瞄准百合精深加工,創新百合產品研發。在原有即食淨片鮮百合、百合干等百合系列產品的基礎上,研發出百合膠原蛋白面部修復貼、百合功能性營養面等百合系列新產品,提高了蘭州百合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延伸了產業鏈,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科技特派員發揮了技術專家的作用,促進了企業科技與產業、科技與市場、科技與基地、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公司董事長呂斐斌說。

多年來,全省科技特派員充分發揮專業特長,積極培育壯大當地特色產業,形成了“百合之鄉”“中藥材之縣”“馬鈴薯之都”等全省農業產業各具特色的新格局。

(責編:焦隆、周婉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