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培訓 多些定制服務 

有 魚

2020年05月29日14: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農民培訓 多些定制服務(話說新農村)

  在培訓方式上少些“大水漫灌”,多些因人施策的“定制服務”,有助於培育出更多高素質的“三農”實用人才

  “上了幾次雲培訓,點對點指導,實時解難題,學會大棚溫度和濕度控制技術,今年草莓增產了兩成多!”江蘇一位80后新型職業農民感慨。

  今年以來,各地農業部門充分發揮線上培訓優勢,空中學校、鄉村大講堂、職業農民培訓班等開展得如火如荼,向鄉村生產一線輸送先進技術和經營理念,成為農民的“充電樁”和“加油站”。正是得益於日益完備的農業技術培訓體系,我國形成了一支1600萬人的高素質職業農民隊伍,在保障糧食安全和引領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過,也有一些現象不容忽視。筆者採訪中發現,有的地方組織農民培訓不接地氣,報名參加的人數寥寥。有的農民說,講課的專家名氣大,就是聽不懂﹔也有的反映,講的新方式投入大,用不上。

  為什麼農民覺得“不對路”“不解渴”?原因還在供求關系對接上。

  從供給端看,目前我國已開發200學時的農業在線培訓課程,線下基本也建立了定時送技下鄉的機制。應當說,相關的機制安排和課程設計顯示培訓資源並不匱乏,關鍵要解決的是如何有效滿足需求。

  從需求端看,隨著農業的發展,農民內部層次在不斷分化,從普通農戶到家庭農場、合作社帶頭人,再到社會化服務組織負責人,不同對象在學習接受度、內容形式偏好以及預期上存在差異。同時,各地農業千差萬別,如果培訓不貼合實際,重復性高,針對性弱,收益不高,農民自然很難買賬。

  其實,多一些“定制服務”意識,農民培訓也可以事半功倍。眼下,不少地方探索起“農民點單、專家配菜、政府買單”的培訓形式,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在山東濟寧市兗州區,根據農民的意願,變籠統學為針對學,變集中培訓為分批分類,變單純授課為實地實踐﹔在江蘇溧陽,當地針對糧食、水產、三產融合等領域,精心設置了8條觀摩學習線路,讓參訓農民自主“點菜”。

  將培訓付出的心力轉化成效益,還要為參訓農民做好延伸服務。培訓只是學習提升的開始,后續要做好跟進和相關扶持。江蘇這位新農人之所以那麼順利出成果,就離不開培訓后的點對點咨詢和相應產銷服務。統籌利用好科研院校、龍頭企業、農技推廣部門等主體各自的優勢,在農民生產經營的不同階段交錯發力,才有助於讓農技培訓取得農民滿意的效果。

  農民是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開展培訓的初衷就是要服務於農民。在培訓方式上多花一些心思,少些“大水漫灌”,多些“定制服務”式的貼心指導,“三農”領域就一定能收獲更多高素質的實用人才。

(責編:周婉婷、焦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