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5G、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數字技術支撐作用

為新基建注入強動力(新基建的創新密碼)

吳月輝 谷業凱 余建斌

2020年06月08日09:5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為新基建注入強動力(新基建的創新密碼(上))

近期,新基建備受社會各界關注。新基建具體內涵是什麼,新在哪兒?如何建好用好新基建?本版推出“新基建的創新密碼”兩篇報道,敬請關注。

——編 者

目前,中央對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接連作出重要部署,多地推出了許多投資和建設計劃,科技行業特別是數字型科技公司紛紛參與新基建。

新基建為何受到如此關注?為何要選擇此時按下“快進鍵”?記者就此採訪了多位相關專家。

新基建新在哪兒

新基建主要指以5G、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本質上是信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此前,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的范圍,並將聯合相關部門研究出台推動新型基礎設施發展的有關指導意見,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按下“快進鍵”。

什麼是新基建?它與傳統基建相比有哪些不同?

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公共性的基本特征,對國民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傳統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指‘鐵公機’,包括鐵路、公路、機場、港口、水利設施等建設項目,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新基建則主要指以5G、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本質上是信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說。

傳統基建解決了物和人的連接,公路、機場的修建,給區域帶來繁榮的商業。數字化新基建則解決數據的連接、交互和處理。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等新技術,作為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將給產業升級帶來更大的空間,推動形成新的產品服務、新的生產體系和新的商業模式。

鐵路和高速公路是工業時代的基礎設施,信息時代,更多體現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算力、算法等基礎設施能力。北京百分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蘇萌形容,從要素上說,如果說數據要素是“石油”,新基建就是“油井和輸油管道”,那麼數據智能就是“煉油技術和設備”﹔數據智能把資源加工成可使用的、高價值的產品和服務。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紅衛表示,我國的基礎建設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建立能源與工業品生產體系和生產能力為主要目標,第二階段以提升“流通能力建設”及“城鎮化建設”為主要目標。目前所處的第三階段以提供產業治理、信息治理、生態治理和安全治理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為主要目標,其中重點包括了信息治理基礎設施。

阿裡巴巴副總裁劉鬆認為,新基建是對基礎設施的創新,可以推動創造新服務、新業態。它可以改變科學研究、研發設計、供應鏈協同的基本模式。比如,在生產過程中建立基於數據創造的新價值網絡,可以實時把消費者需求傳遞給生產側。這種數字基礎設施可大幅提升全要素的經濟效率。

劉鬆說,未來10年是新型基礎設施的“安裝期”。當前,以5G、數據中心、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數字技術為基礎,形成了包括購物、出行、娛樂、政務、智能制造等各類數字平台,這些平台又是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的基礎設施。此外,“鐵公基”在內的傳統基礎設施經過數字化改造形成融合型基礎設施,加上3D打印、智能機器人、AR眼鏡、自動駕駛等科技,新型基礎設施將是一個全新的技術圖景。

新基建有啥用

先進的智能科技跟產業深度融合,新基建將加速金融、制造、能源等傳統行業的智能化變革

運用大數據技術搭建疫情傳播模型,對病毒的傳染源、傳播速度、傳播路徑、傳播風險等進行快速評估和預測﹔人工智能遠程問診、輔助診斷、影像分析,有效降低醫護人員近距離接觸感染的風險,大幅度提高診斷效率﹔眾多企業免費開放算力,支持病毒基因測序、新藥研發等工作,幫助科研機構縮短研發周期……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中,健康碼、在線網課、智慧零售等新事物、新業態的背后,是5G、大數據、人工智能、超級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投入應用,展現了新型基礎設施的強大支撐作用。

新基建把先進的智能科技跟產業深度融合,將加速金融、制造、能源等傳統行業的智能化變革。

在能源行業,風力發電的風場多分布在偏遠地區,工程師團隊則常駐異地研發中心,很難對風機設備進行現場運維。由於大型風電設備內部結構復雜,風場本地管理人員往往無法很好地預測故障和維護,造成設備維護成本居高不下,運營成本也難以降低。“工業互聯網結合雲計算和物聯網技術就可以幫助解決這樣的難題,降低運營和維護成本。”聯想集團副總裁喬健說。

在航天領域,工業互聯網在助推數字化轉型方面也同樣發揮重要作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一家位於貴州的航天電器公司,以航天雲網為平台,實現了從營銷簽約到研制排產,從供應鏈及制造再到結算和售后的全流程、自動化和智能化,解決對市場多樣性需求做出敏捷反應的問題。“目前該公司年訂單量數以十萬計,每天最多可處理2000份訂單,可以應對各種個性化產品的單件、小批量生產需求,實現效率、質量和效益同步提升。”高紅衛說。

新基建還能夠拉動基礎產業尤其是信息技術產業的升級發展,既帶動產業本身擴大規模,也能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發展壯大。

以5G為例,5G網絡建設不僅涉及大量的工廠、基站、供電等基建投資,還將帶動工廠改造、建設運營、系統升級、技術培訓等各行業轉型升級。據中國信通院預測,到2025年,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累計帶動相關投資超過3.5萬億元。

有專家指出,新基建還將推動基礎研究的深入,促使雲計算、人工智能的算法、芯片等領域取得更多成果,有助於科技領域補上短板。

為何此時按下“快進鍵”

既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客觀需要,也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與產業變遷大趨勢基礎上作出的戰略抉擇

近年來,我國一直致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新基建的謀劃布局早已展開,為何要選擇此時按下“快進鍵”?

專家表示,這一決策既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客觀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與產業變遷大趨勢基礎上作出的戰略抉擇。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一級巡視員李穎認為,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傳統基建投資邊際效益下降和產業滲透率下降的挑戰,推進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是我國對沖疫情影響、優化投資結構、刺激經濟增長的有效方法。

打造經濟發展新動能,離不開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強力支撐。澎思科技創始人兼CEO馬原認為,疫情期間線上需求的集中爆發,展現了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技術帶動社會經濟整體發展的潛力,客觀上也打開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潘教峰分析說,隨著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原有基礎設施體系的不適應問題更加凸顯,基於新時代新使命,基礎設施體系也必然要進行戰略性調整。

加速推動新基建,價值不僅在眼前。5G、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資新基建,實際上是投資未來,服務長遠。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認為,新基建是圍繞科技這一經濟新硬核掀起的基礎建設浪潮,是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注入強大“數字動力”,為高質量發展蓄能。

“從長遠看,新基建是強基礎、利長遠的戰略性、先導性、全局性工程,既要著眼長遠,又不能脫離國情,要量力而行。”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說。

高紅衛表示,參與新基建的企業也要有能力、有決心、有耐心,要做專業對口的事,著眼長遠,保障新基建的速度和質量。

(責編:陳誠、焦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