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錢花在刀刃上,疫情改變著很多人的消費心理和行為——

做更聰明的消費者

康 朴

2020年06月22日11: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做更聰明的消費者

復工復市已經有一段時間,減稅、補貼、消費券……各種刺激消費的政策相繼出台,中國消費市場回暖,展現出強大的韌性與活力。但疫情不會很快結束,預期收入、消費方式、消費水平、資產配置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疫情正在諸多方面影響消費心理,重塑消費者行為。

消費復蘇 需求釋放擋不住

街頭巷尾的燒烤攤、火鍋店又排起了長隊。“幾個月的時間,吃膩了外賣和自己的手藝,終於可以來飯館品嘗熟悉的味道。”武漢市民趙心琦來到光谷世界城一家麻辣香鍋店解饞。這幾天,火鍋、西餐、小龍蝦,各色美食被她吃了個遍。

幾個月來被抑制的消費需求不斷釋放,餐飲業很快感受到春江水暖。畢竟,“民以食為天”,人們對“吃”向來不會吝嗇。尤其是宅家頗久的武漢人,外出就餐的熱情高漲。“武漢市全民核酸檢測后,餐飲特別是堂食恢復速度加快。”武商廣場總經理辦公室高級經理徐萍說。為滿足消費者需求,武商廣場在室外也擺起了餐桌。

零售行業同樣紅火,線上線下融合的消費方式很有吸引力。周日午后,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人流如織,一幅熱鬧景象,6月6日啟動的消費季和“6·18”購物節給北京市民的消費熱情又添了把火。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在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廣場搭建直播廳,央視“名嘴”變身導購,推介名優商品。直播廳對面的幾家商鋪,擺滿湖北和北京等地的特色商品。5G信號和8K高清大屏,讓現場消費者看得清楚,即便是雲端消費者,購物體驗也絲毫不減。

“現場感受直播帶貨很新奇!主持人導購很專業,信得過他們的推薦。”現場購物的李女士說道。

在多方助力下,多種場景線下消費已全面回暖,而線上消費的強勢也將繼續延續。與去年“6·18”相比,今年“6·18”消費者表現出了更強烈的消費欲望。京東超市整體成交額同比增長500%,超2000個品牌成交額同比增長100%。從6月1日至17日,京東平台上已經有超過3000個單品累計成交額破百萬。

“疫情進一步強化了人們的線上消費習慣,以直播為代表的線上消費呈現出火爆態勢,不僅僅直播帶貨,直播加旅游、直播加健身,還有各種在線服務都迅猛增長,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線上消費仍會保持高增長。”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說。

除生活必需品和一般消費品外,奢侈品消費復蘇也很快。上海高端商場尚嘉中心數據顯示,4月份場內國際品牌銷售額普遍提升,其中路易威登銷售額增長25%,梵克雅寶銷售額增長57%,迪奧銷售額增長達112%,而芬迪、寶格麗、普拉達等品牌銷售額均超過去年同期水平。

“在‘六穩’政策支持下,中國正率先走出疫情給經濟帶來的陰影,人們的收入預期持續改善,使消費市場快速回暖,對於消費彈性比較大的奢侈品,也敢於花錢。另外,中高收入家庭受疫情影響較小,奢侈品消費人群規模龐大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趙萍表示。

精打細算 生活品質不降級

盧洪今年34歲,在河南洛陽一家公司做保安,妻子是房屋中介,疫情來襲之前,兩口子每月都能攢點錢。受疫情影響,公司業績不佳,收入降了不少,可房貸、車位費、車險、孩子的學費都要交,日子過得有點緊巴。

“當時心裡很著急,一家老小,不想讓他們受委屈。”兩口子琢磨著各種辦法,精打細算,把錢花在刀刃上:在不同購物APP間對比價格,平均到克來計算單價,降低通話套餐標准,搜羅購物券和支付紅包,趕著有折扣時給汽車加油……盧洪還在社交網站上學到不少省錢門路,學著用更多原材料自己動手制作生活用品,最近還從網上買咖啡機、咖啡豆,自主烘焙、手磨,算下來一個月不過幾十塊錢。開支少了,生活質量卻沒有下降。

“沒錢添大件,但這些小支出一樣能提升幸福感。”和盧洪一樣,許多年輕人都在這段時間重新審視自己的消費觀念和生活習慣,在節流的過程中,收獲了更多樂趣。

對追求實用主義的消費者而言,性價比是他們的首要考慮。而價格合理、品質上乘的國貨成為他們的“心頭好”。“會優先選國貨,孩子的奶粉也沒用進口的。”“80后”周立向記者坦言。“很多國際大牌不也是中國代工的嗎?為什麼不支持自己的品牌?”這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消費態度,阿裡研究院發布的《2020中國消費品牌發展報告》顯示,過去一年,中國人購物車裡的商品超八成是國貨。

趙萍認為,疫情使人們的消費更趨理性,國貨的性價比優勢凸顯,高性價比對消費者而言就是吸引力。消費者對國貨會有更強的購買欲望,國貨受追捧的趨勢會得到延續和強化。

“95后”王詩雯說:“前段時間宅家太久,疫情好轉后,覺得更要對自己好點,多出來走走、嘗試新鮮事物比較重要。”最近每逢周末她都會到京郊游玩,最近,慕田峪長城、西山國家森林公園、古北水鎮都留下了她的身影。

出去游玩也絕非大手大腳,王詩雯總是提早計劃,貨比三家,訂性價比高的酒店,選最經濟的交通方式。“近郊出游就是玩個一兩天,有時候坐大巴,有時候跟朋友一起租車去,三五百塊錢就夠了,花銷不大,但看到草木蔥蘢,身心都很愉悅。”

“服務行業快速復蘇,是消費升級的重要體現。服務業受疫情影響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因此,疫情防控形勢向好后,這個行業反彈較快。”趙萍說。

穩健投資 抵御風險有規劃

“6·18”,又是一場熱鬧的消費購物節,也是不少消費者購入大額商品的重要節點。今年各電商平台支持分期付款的力度大增:京東力推24期無息、天貓推出六期免一期,千方百計降低消費門檻。相比於超前消費的火熱場面,消費者更冷靜了。

“90后”侯一帆在河北石家庄一家建筑公司工作,目前公司已恢復正常,但前幾個月的經歷讓他的風險意識明顯提升。“去年‘雙11’花2個月工資分期買了一部手機,現在還沒還完,年初幾個月工資隻有1500元,不僅要生活,還要還分期,有點吃不消。”侯一帆說,“最近養成了記賬的習慣,每一筆開支都要想清楚是不是必須的。本來想趁‘6·18’分期買個相機,但想了想,還是攢錢要緊。”

侯一帆的經歷絕非個例,相比超前消費,人們變得更愛攢錢了。中國人民銀行4月28日發布《2020年第一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佔53%,比上季度上升7.3個百分點。央行統計數據也佐証了這一點,今年一季度人民幣各項存款增加8.07萬億元。

存款實實在在增加了,一方面有年終獎到手、宅在家裡花不出去的原因,也有抵御風險的考慮。

除存款外,中青年還有更多元的投資理財方式。“存款風險低,但是利率也低,要考慮物價上漲的因素。”王玉在北京一家醫藥公司工作剛一年,是個“月光族”,過著“精致窮”的生活。受疫情影響,公司的加薪機制和上升通道都臨時阻斷。“現在跳槽,職級不變,到新東家也不會升職加薪,隻好先在這裡做下去。”王玉說,“不過,前景還是光明的。”股票、基金、債券、存款,雖然額度不大,但“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

趙萍認為,疫情之下,各種投資渠道風險都驟然上升,資本市場的波動加劇。很多人的風險意識明顯提高,特別是那些風險厭惡型的消費者,可能會對投資理財中的低風險產品更感興趣。

盧洪兩口子掙的不多,投資意識並不落后,一場疫情讓他們的風險意識更高,對健康問題愈發重視。“逐漸恢復正常了,但誰知道以后還會遇到什麼?上有老下有小,自己更是不能倒下,琢磨著給全家都上個保險,以防萬一。”

趙萍建議,無論配置資產還是消費,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滿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量入為出,避免過度消費帶來更大的財務壓力,要選擇性價比更高的商品和服務,做更聰明的消費者。

(責編:陳誠、焦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