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趟“慢火車”——

在秦巴山區穿梭了六十余年

嚴 冰 朱春宇 

2020年07月30日08: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在秦巴山區穿梭了六十余年

中國鐵路有兩大追求,一是追求速度,如高鐵﹔二是追求溫度,如“慢火車”。

相比於高鐵動車,綠皮普速列車被人們稱為“慢火車”。這其中,就包括全國81對公益“慢火車”,它們大多開行在偏遠山區,票價低廉、逢站必停,助力沿途群眾脫貧致富。

有這麼一趟公益“慢火車”:票價最高21.5元,最低1元﹔單程350公裡,運行近12小時﹔跨行陝、甘、川三省,在秦巴山中穿梭了60余年。這趟車,是鄉親們的致富車,是孩子們的通學車,更是鐵路人的使命車。

它,就是陝西寶雞至四川廣元間的6063/6064次列車——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開行的一對公益“慢火車”。

近日,在夏日裡的一個清晨,蒙蒙細雨中,筆者登上從四川廣元開往陝西寶雞的6064次列車。8時50分,汽笛一聲長鳴,列車正點開動。我們沿嘉陵江溯流而上,向秦嶺緩緩駛去。

“咱鄉親們的火車”

在廣元站檢票口,不少老鄉背著背簍、提著菜籃,早早地排隊等待檢票。背簍空著的老鄉,是乘車去趕集進貨﹔也有裝滿的,是到集市上賣貨。

車隊支部書記任斌介紹,檢票時,有大件行李的老鄉先上車,是這趟公益列車的慣例。筆者身旁,一位身著淺藍色襯衣的大爺,眨眼工夫就摟起大背簍,一邊箭步跨向檢票口,一邊回頭招呼著老伴兒:“趕快!提前上,方便!”

站台上,本次列車長鄭軍立得筆挺,用對講機提醒各列車員:“注意引導在小站下車的老鄉,從中間車廂上車。”原來,一些小站站台短,中間車廂能靠站,兩頭車廂不能靠站。鄉親們行李多、物件大,乘中間車廂,下車時也能快些。

開車一刻鐘后,估摸著鄉親們已安頓好,筆者便從所在的8號車廂移步至中間車廂。一進6號車,我們就看到了穿著軍綠色外套、挎著黑色腰包的李大姐。

李大姐是四川廣元人,去陝西燕子砭鎮進桃子。“桃子進貨1塊3一斤,回廣元能賣2塊一斤。有了這趟車,做點小買賣補貼家用,日子才能越過越紅火。”李大姐笑著說。

其實對列車員們來說,李大姐是幾乎每趟都見的“老熟人”。熟成什麼樣?能嘮家長裡短,能緊急托付行李。除此之外還有“小溫情”,李大姐說,她上這趟車常常是“包吃”,“這個饅頭就是一名女列車員省下來給我的。”大姐手中的早餐饅頭正冒著熱氣,仿佛訴說著列車員和鄉親們的濃情厚誼。

列車上,“老熟人”還有不少。82歲高齡的王大爺面色紅潤,有茬花白胡子,被列車員稱為“這趟車最年長的常客”。

“孫子輩在江蘇打工,我的營生都靠自己,從不拖子女后腿。”王大爺自豪地說,他能自力更生全靠這趟車,“從廣元到燕子砭,乘汽車要30多元,這趟火車隻要4元,這一下子就有得賺了!”王大爺笑了,眼睛瞇成一條縫,接著說:“我曉得這個車是專門為扶貧保留的,鐵路好啊,惦記著咱們!”

鄉親們把農副產品從山裡賣出去,是脫貧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為了方便沿途百姓做生意,列車還專設了“供求信息欄”:“豌豆莢,4元一斤”“紅薯苗20斤,5元一斤”“出售桃子50斤”……此外,市場地圖、用工需求樣樣都有,難怪鄉親們都說,這是一趟“鐵路公交”。

如果趕上了,車廂裡就能做買賣。今天,周大叔十分欣喜,他從山上背下來的桃子,在列車上就開張了。列車乘務員宋大姐向我們力薦:“山裡的桃子,好得很吶。”筆者動心了,買了一斤。咬上一口,真是香甜多汁!周大叔一邊收錢,一邊咧著嘴念叨:“今天又能掙100多元,這真是咱鄉親們的火車!”

就這樣,“老百姓的火車”載著沿途老鄉跑出了溫度,跑出了有奔頭的日子,也兌現了“人民鐵路為人民”的不變承諾。這些年,車長劉連瑞親眼見証鄉親們的日子實實在在好起來。

“首先是穿,特別是冬天,現在鄉親們都穿得厚、穿得好,放在以前可不好說。再說用,許多老鄉用上了智能手機,還會用微信支付。最后是住,條件可比從前好太多了。”說著,劉連瑞指向了窗外。

過了燕子砭站,多山間小盆地。車窗外,近處是綠油油的菜地,遠處是一排排刷得雪白的二層農家小樓﹔家家戶戶的朱紅色屋頂上,都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門前,都通上了水泥路。這樣的日子,真有奔頭。

“孩子上了這趟車,我心裡就踏實了”

“河裡漲水,渡船過不了,隻能靠這趟車回家啦。”家住廣元市朝天區軍師廟村的趙蓮櫻,正接她的兩個小孫女放學回家。趙大媽介紹,姐姐6歲,妹妹4歲,都在廣元上幼兒園。

再往前走,一個扎著馬尾辮的女孩正津津有味地看著書,對座的奶奶介紹,坐這趟車是去城裡的醫院給孫女復查視力。“你呀,讀書太用功,才五年級就近視了。”奶奶故作責備的語氣裡,滿是疼愛。

一眼望去,這節車廂裡滿是學生和家長。任斌介紹:“列車沿途11個站點分布著24所學校,這是為沿途孩子們打造的‘通學車廂’,很受歡迎。”說著,任斌又領著筆者向前走,“你看,這幾排還是專設的‘通學座位’。”

筆者看到,“通學座位”是深棕色的皮質座椅,每對座椅中間設有書桌,書桌上鋪著整潔的格子圖案桌布,靠窗的一側還有書夾,每隻書夾中有十幾冊圖書。《西廂記》、《昆虫記》、《兒童文學》……隨手翻開一本,書頁已經微微泛黃,但仍然十分干淨。坐下來,一縷清澈的陽光洒在窗邊,微風從窗口鑽進來,沁人心脾。看來,“慢火車·優生活”不僅僅是一句標語,更是孩子們的心聲。

“有的學生愛讀散文,有的學生愛看科幻,進書時都要考慮他們的喜好。更有的孩子看見書就特別‘饞’,纏著我們送書。”任斌介紹,每到開學季,不少單位會自發組織為山區孩子捐贈圖書、文具,也會在“通學車廂”為孩子們舉辦多彩的活動,在秋季學期的“開學第一課”活動上,志願者教孩子們下棋、唱歌、彈吉他,車廂裡充滿了歡聲笑語……

談起孩子們的學業,鄭軍車長感慨:“別看山裡的孩子天真、淳朴,但學習上肯吃苦,志氣也不小,常常能看見他們在車上寫作業。不少孩子在沿線鄉鎮讀的小學、中學,依然能考上外地的大學。”

劉森、王義博和馬文豪三位小學生,就是鄭軍看來“有志氣”的孩子。小朋友們家住陝西省略陽縣白水江鎮,就讀於略陽縣城的嘉陵小學,馬文豪的奶奶介紹,“同鄉”加上“室友”的緣故,他們仨每周都會“抱團”乘車上下學。家務忙時,她也會像很多家長一樣,把孩子們拜托給列車員照顧,“孩子上了這趟車,我心裡就踏實了。”

一個半小時的列車車程,是孩子們的歡樂時光。交流考試成績,誰都不甘示弱﹔比起個子,都說自己最高﹔談到夢想,個個志向遠大。想考去哪兒?王義博相信,經歷了“強化訓練”后,就能考去北京上大學。馬文豪是班裡的第一名,他說想考去上海,理由是父母在上海務工。劉森則“故作”成熟:“先努力考高分,走一步看一步。”

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慢火車”,是“校車”也是“翅膀”,定能助孩子們飛出大山,勇敢追夢。

“看到老鄉的日子過得好,什麼都值了”

一路上,窗外的嘉陵江川流不息,車裡的鐵路人淌著真情。每到春運,務工返鄉的乘客多。聊著,鄭軍車長想起一個發生在今年春運期間的小故事。

1月14日,旅客張運東一家三口乘6063次列車從寶雞到廣元。由於急著回家過年,他們趕到寶雞站時已經是凌晨,顧不上吃飯。車開到秦嶺站時,張運東找到列車乘務員說:“我們不知道這趟車沒有餐車,我愛人有嚴重的胃病,如果再吃不上熱飯,她身體可能受不了。”

鄭軍得知情況后,對旅客說:“別擔心,我幫助你們聯系前方車站,一定讓你們吃上熱飯。”鄭軍自掏腰包,在宏慶站訂了三人份盒飯,列車靠站后,張運東一家都吃上了熱氣騰騰的午飯。“保障老鄉順利回家過年比什麼都重要。”鄭軍自豪地說。

因為堅守,也常常被感動。鄭車長又講了一個故事。

一周前,車隊幫一位小伙找回了遺失在座位上的手機。本來稀鬆平常的一件事,小伙卻專程上車找到鄭軍:“我在車頭給您留了東西,請務必收下。”到車頭一看,桌板上留了個大西瓜,還壓了封感謝信。

原來,小伙是山裡考出去的大學生,對這趟車感情很深,打小就記得很多列車員的模樣。天熱了,他想讓叔叔阿姨們吃口西瓜,消消暑。鄭軍讀了信,鼻子一酸,胸中涌起了一股暖流。

下午3時許,列車抵達甘肅境內的兩當站。任斌起身,指著車窗外“紅色兩當,智慧西鐵”標語說:“當年的‘兩當兵變’,就在這裡發生。廣元有蒼溪紅軍渡景區,再往前,就是革命老區陝西,紅色景點數不勝數,所以也有人稱這車‘紅色旅游列車’。”

事實上,乘上這趟列車,不僅能讀到紅色故事,更能憶起一段燃情歲月。列車專設一節“回憶車廂”,車廂兩側挂滿了老照片,如1958年元旦寶成鐵路正式通車的剪彩照。任斌介紹,時常有老一輩建設者來到這裡,回味他們英勇無畏、熱情似火的青春。

從建設者到守護者,鐵路人的使命代代相傳。魏師傅今年50歲,是寶成線的一名線路工,負責養護鐵道。“我是‘鐵三代’了,爺爺就是從四川過來修寶成鐵路的。”他告訴筆者,望著這崇山峻嶺,會不時想起學生時代膾炙人口的課文《夜走靈官峽》,“爺爺那代人條件多苦啊,給我們留下一筆精神財富。”

接著,魏師傅話鋒一轉:“都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們這代人的使命,就是守護好這趟公益列車,讓沿途百姓脫貧致富。如期實現的那天,爺爺一定會很開心。”到站了,魏師傅和工友們下車了。他們提著工具包,肩並著肩,沿著鐵道走遠……

下午6時,車到秦嶺。任斌感慨:“賞著沿途的景,咱鐵路人的幸福感高啊!這郁郁蔥蔥的秦嶺,到了秋天一片金黃,冬天則是銀裝素裹,一年四季各有趣味。”

每經歷一輪四季變換,都代表著一年的使命堅守。老聶今年55歲,在這條線上干了快30年。“我這工種,以前叫‘煤爐工’,現在叫‘安全員’。別的車都用電爐燒水啦,像咱們燒煤的少之又少。”老聶說。

列車上,鄉親們喝到的每一杯熱水,都是老聶燒的。煤爐前空間狹小,爐口位置低,儲煤箱位置也低,用鐵鍬加煤時,老聶就得不停彎腰甚至蹲下。每到冬季,加煤加水得更勤,才保証老鄉時時刻刻喝上熱水。什麼標准算熱?老聶說,用手掌貼著注水口,如果燙得沒法兒碰,就算過關。

“春去秋來,干了半輩子,有苦也有累,隻要看到老鄉的日子過得好,什麼都值了。我會和這趟車跑下去,直到退休。”講這句話的時候,老聶抿了抿嘴,眼角紅了。以老聶這樣的精神,還有完成不了的使命?

列車抵達寶雞時,天已擦黑。鐵道上,6063/6064次車速很慢。但脫貧攻堅路上,它卻很快,載著鄉親們飛速向前,一個也不落下。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7月30日 第 05 版)

(責編:焦隆、陳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