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新區:全域現代循環農業產業鏈基本形成

【查看原圖】
蘭州新區:全域現代循環農業產業鏈基本形成
蘭州新區:全域現代循環農業產業鏈基本形成
來源:人民網-甘肅頻道  2020年09月21日10:00

人民網蘭州9月21日電(高翔)近年來,蘭州新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創新推出低丘緩坡生態脆弱區生態修復模式,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的方針,對生態修復區域內碎片化農地、旱砂地進行“提質擴面”,達到了小並大、短並長、坡變平、彎變直、澇能排和互聯互通。截至目前,蘭州新區完成造林綠化20萬畝、生態修復12萬畝,系統性解決了干旱、風沙、鹽鹼、水土流失的問題,為黃河中上游黃土高原地區生態治理、綠色發展探索出了有效路徑。

實現生態修復規劃體系化、步驟規范化

根據生態功能區、生態修復示范區規劃,蘭州新區制定了全域國土綠化、現代農業發展、現代養殖業和現代農業公園等規劃,構建起層次清晰、體系完整、互相銜接的規劃體系。按照向東向南與蘭州市區相向發展的思路,將重點生態修復區域全面納入蘭州、白銀區域國土空間框架,合理布局、科學劃定生態修復重點區域。同時,大力推行國土綠化行動,已規劃18個生態修復項目。目前,石門溝經濟林生態修復示范區、段家川生態修復示范區、現代農業公園等9個項目現已開工建設﹔景中高速綠軸生態修復示范項目、新區南部6.3萬畝生態修復示范項目等9個項目正在開展前期工作。

實現生態修復對資源的綜合提升、有效利用

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中推動“農田地塊小並大、短並長、彎變直和互聯互通”的精神,蘭州新區對生態修復區域內碎片化農地、旱砂地與未利用地同步進行提質擴面,將1.5萬畝碎片化農地和旱砂地及相近2.5萬畝未利用地提升為4萬畝規模化、整裝化、集約化高標准宜農地。對原有生態功能脆弱、缺乏大規模綠化及提升基礎條件的黃土山丘無立木林地修復為2萬畝宜林地。對生態修復區內布局分散、環境惡劣、居住空心化的村庄居住點,通過政策引導、撤並搬遷、異地新建等方式提升生活品質,將閑置出的集體建設用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實現了節約集約利用。

實現生態修復與經濟社會發展互相融合、協調推進

蘭州新區瞄准綠色、高科技、高收益、都市型農業發展方向,大力發展“種養加、產供銷”一體的區域現代農業。種植業方面,在全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的同時,依托國有農業公司和招商引進的內蒙古田園草業公司等規模化飼草種植企業,種植7萬畝優質苜蓿、飼草玉米、燕麥等﹔養殖業方面,規劃了段家川、平峴溝、大斜溝、賴家坡4個生態種養循環園,引進天兆豬業、新希望集團等大型養殖企業,生豬年產量可達350萬頭/年、肉羊年產量可達100萬頭/年﹔農副產品深加工方面,建成了7500畝的現代糧食加工產業園區,引進蘭糧、益海嘉裡、高金等精深加工企業及海大、大北農等飼草加工企業11家,飼草加工量可達150萬噸,糧食加工產業園年產值達200億元。

目前,蘭州新區集“飼草種植、飼料加工、規模養殖、屠宰深加工、有機肥加工、冷鏈物流和肉食品加工”為一體的全域現代循環農業產業鏈基本形成。

分享到:
(責編:陳誠、焦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