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文化線路考察惠及社會

高大倫

2020年09月22日08: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期待文化線路考察惠及社會

考察中拍攝的甘肅武山拉梢寺遠景

高大倫供圖

甘肅漳縣墩坪墓地隨葬馬車

高大倫供圖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探險活動,從2005年的康巴地區民族考古綜合調查開始,到2018年甘川文化走廊考察之前,已連續進行了13年。十多年來,四川的古道路我們走得足夠多了,但有一條很重要的古道,我們雖早有想法,卻因種種原因一直未能成行,這就是甘川文化廊道。

甘川文化廊道主要是指甘肅與四川之間古代物質文化交流的一系列道路體系。早在20世紀30年代末,考古學家馮漢驥從海外學成歸國后進行的第一次田野調查——岷江上游考古調查,大體就是沿著這條走廊進行的。繼后的童恩正早就關注到了中國東北到西南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指出從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大量的文化因素沿著這個地帶傳播。而川西和甘青地區則是這一傳播帶上空間相連的關鍵部分。盡管這一地區地形復雜、地勢險要,但卻無法阻擋早期的人群流動以及大石墓、石棺葬、彩陶、青銅器等文化因素的傳播與擴散。秦漢以后,這些路線似乎不那麼引人注目,但早期佛教文化的傳播是經由這些路線展開,傳統意義上的蜀道支線包括陰平道、祁山道等成為甘川兩地交流的重點。

進入21世紀以來,有幾個因素促使我們更加重視甘川文化廊道。一是在四川汶川姜維城、茂縣營盤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了零星彩陶,后來又在金川劉家寨發掘出大批仰韶文化晚期的文化遺存。二是隨著三星堆研究的不斷深入,有學者認為,三星堆玉器的原料和器型受到甘青地區齊家文化的較深影響。三是陝北神木石峁古城遺址中也有和三星堆相似的文化因素。四是經過初步科學觀測,四川境內大渡河、金沙江、岷江流域從新石器到商周時期各類遺存出土的海貝,存在從西北往西南傳播的可能性。同樣是這些流域發掘的石棺墓裡,發現了大量西北文化因素。

鑒於甘川文化廊道的重要性,2018年初,我與時任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輝共同商定並開展了這次考察。這是繼2014年唐蕃古道考古探險嘗試多省區聯合考察之后,我們雙方的又一次合作。除了兩省的考古工作者外,還邀請了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家文物局文物交流中心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參與考察。

長期以來,各省的文物工作者往往對本省的文化遺存熟悉,但對與之相鄰和相關的其他省份的遺存可能缺乏了解。這種情況對於完整和准確地還原古代文化的面貌非常不利。通過跨省區聯合考察,讓參與的專家和考古工作者在一個相對完整的空間下展開科學的考古調查,對這一范圍內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以及相關考古遺存都有了直觀的認識,這無疑有利於進一步研究工作的開展。我們的另一個目的,是通過考察活動的報道宣傳和研究成果的陸續公布,吸引更多的學者、學術機構和沿線各級政府對這條廊道及廊道上的文物遺存給予更高的重視。

自2005年以來,我院組織的考古探險活動走過了14條古道,總行程數萬裡,考察文物數以萬計、不可移動文物點數以千計,新發現文物點數以百計。絕大多數考察都出版了圖錄,累計發表簡報論文數十篇,在高校和考古所、博物館所做的主題報告也有數十場。四川省全國不可移動文物點數量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后從第六名躍居第三名,蜀道和藏羌碉樓在2014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都和我院考古探險中心的工作有一定的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一開始我們把古道考察視為探險活動。2007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西安年會提出“文化線路”的概念后,我們立即認識到,已經開展了幾年的考古探險就是文化線路考察研究,這更堅定了我們的信心,讓我們加快了前進的步伐。近年來,各地陸續開展了類似的活動,比如秦直道、萬裡茶道、南嶺道、陝川古道等文化線路的考察。我們最初的摸索也許起到了先行和示范作用。

當下,不少省區市把文化線路的考察、保護、利用作為本區域文物工作的重點,已有數條文化線路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或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這是我們在考古探險之初沒有想到的,卻也是最令人欣喜的。在文旅融合持續深入的今天,文化線路的研究和保護利用必將迎來新氣象、新局面。期盼我們的發現和研究能盡快轉化成文化旅游資源,讓社會各界早日享受考古發現的成果。

(作者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院長)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9月22日 第 07 版)

(責編:焦隆、陳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