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勉多歲月”(金台隨筆)

陳 凌

2021年01月28日10: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勤勉多歲月”(金台隨筆)

  如果說時間是生命的表現形式,那麼勤勉就是實現生命意義的必由之路。以夢想為帆,以勤勉作槳,百事可做,百業可成

  三五好友相聚,聊起過去一年的感受,一位朋友很有感觸,“以前總給自己定目標,結果卻往往完不成,仔細一想,又似乎總有理由,工作太忙、沒有時間、抽不出空。直到后來看到一句話,‘勤勉多歲月’,才猛然醒悟,沒有時間隻不過是一個借口。”事實上,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遇到過類似情況。

  時間是公平的,它不會給任何人多一分,也不會給任何人少一秒﹔但時間也是有偏向的,惜時如金者往往會得到時間的獎勵,虛擲光陰者則會徒留悵然。所謂“勤勉多歲月”,或許並不是說勤勉之人就能在人生中額外多一些時間,而是說把點滴時間用在有意義的地方,能讓時間更加充實。當別人猶豫不前的時候,你已經在行動﹔當別人還在睡懶覺的時候,你已在學習充電﹔當別人選擇放棄的時候,你依然在堅持……面對恆定流動的時間,不同的選擇會被賦予不同的人生意義。

  當然,勤勉恐怕並不簡單地等於“讓自己忙碌起來”。李大釗有句話說得好,“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舊迎新,因為人類最高的欲求,是在時時創造新生活。”隻顧著把時間填滿,卻“隻見動作,不見前進”,那隻會是瞎忙、空忙、白忙。真正的勤勉,從來不是盲目地忙,而是時時有所創造、事事有所成就、處處有所精進。前者隻有勤勉之名,卻往往無尺寸之功﹔后者才是名副其實,在不棄微末中收獲成長。

  勤勉不僅是一種時間管理的藝術,也是一種人生的哲學。為了“闡舊邦以輔新命”,馮友蘭在85歲高齡時仍筆耕不輟,決心撰寫《中國哲學史新編》,歷時10年,終於完成這部皇皇巨著﹔李雲鶴23歲進入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從事文物修復工作已有60多年,依然耕耘不歇,至今已修復了4000多平方米壁畫、500多身彩塑。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如果說時間是生命的表現形式,那麼勤勉就是實現生命意義的必由之路。以夢想為帆,以勤勉作槳,百事可做,百業可成。

  有人會問,勤勉是不是就要始終忙忙碌碌,連偶爾駐足休息都不需要?當然不是如此。忙不勝忙絕非人生的必然選擇,從容應對才是更好的態度。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一種健康的生活,也必然是勞逸結合、張弛有度的。我們既需要和時間賽跑的精神狀態,也需要看看身邊風景的淡定從容。勤勉既不是盲目地忙,也不是始終忙忙碌碌,而是以有限的時間做更多有意義之事,是通過賦予時間以效率,從而走在時間前面。事實上,也隻有善於做時間的主人,才能讓自己有更多主動的選擇,最終收獲收放自如的人生。這也恰恰是“勤勉多歲月”的題中應有之義。

  壯士惜年,賢人惜日,聖人惜時。老一輩新聞工作者鄧拓在《生命的三分之一》中說:“古來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嚴肅地對待自己的生命,當他活著一天,總要盡量多勞動、多工作、多學習,不肯虛度年華,不讓時間白白地浪費掉。”惜時如金,勤勉如牛,相信這樣的人生自有收獲。

(責編:周婉婷、陳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