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原高質量發展熱潮涌動

張文博

2021年04月22日10:55  來源:甘肅日報
 
原標題:隴原高質量發展熱潮涌動

開局關系全局,起勢決定勝勢。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如何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近日,本報派出多路記者,西走戈壁灘,東看黃土塬,南察古河州,北望景泰川。我們驚喜地發現,高質量發展的熱潮,正在廣袤的隴原大地上涌動、澎湃。

戈壁灘奏響“陽光曲”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文博

在太陽光照射下,戈壁灘上1.2萬面定日鏡匯聚成一片藍色海洋,熠熠生輝﹔整齊排列的定日鏡以同心圓狀圍繞著260米高的巨型吸熱塔,如向日葵一般追逐陽光,源源不斷地傳遞著光和熱……近日,通過無人機航拍鏡頭,記者在古郡敦煌目睹了“超級鏡子發電站”真容,壯觀且震撼。

“超級鏡子發電站”,即位於敦煌市西南約20公裡處的首航高科敦煌10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電站,是我國目前建成規模最大、吸熱塔最高、可24小時連續發電的100兆瓦級熔鹽塔式光熱電站。

“敦煌10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電站鏡場總反射面積達140多萬平方米,年設計發電量3.9億千瓦時,每年可減排35萬噸二氧化碳,相當於釋放1萬畝森林的排量,創造經濟價值3億元至4億元。”敦煌首航節能新能源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黃文博介紹說,電站的並網發電,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百兆瓦級光熱電站技術的國家之一,也使我國新能源產業邁入世界光熱發電行業的前列。

敦煌10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電站,是酒泉市光熱發電項目快速推廣發展的一個縮影。

據介紹,與傳統光伏發電“看天吃飯”不同,光熱發電通過光熱轉化來實現穩定發電,且產生的是交流電,與傳統發電方式和現有電網的匹配性更好,可直接上網。作為世界新能源利用的前沿科技,光熱發電憑借零消耗、零排放、零污染和長壽命周期的優勢備受全球矚目。

酒泉市位於河西走廊西端,年平均日照時數約3300小時,屬國家光能資源分布一類地區。境內可用於開發光電項目的面積在5萬平方公裡左右,規劃區全部屬於國有未利用戈壁荒漠,不佔耕地、沒有拆遷、無災害氣候和破壞性風速,發展光熱發電優勢得天獨厚。

近年來,酒泉市堅持把以光熱發電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作為壯大十大生態產業的著力點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先后引進布局建設一批光熱發電示范項目,不斷提高光熱效能,降低光熱成本,推進可再生能源高質量發展。

近日,在酒泉玉門市下西號鎮玉門鑫能50兆瓦二次反射熔鹽塔式光熱發電項目現場,工人們正平整土地,搬運安裝定日鏡……一派如火如荼的建設景象。

“你看,一個反射塔對應著2603塊定日鏡,這樣的發電模塊我們已建成5個。”項目建設方負責人李琦現場介紹說,目前,汽輪發電機組、蒸汽發生系統等設備全部安裝完成,中央冷、熱熔鹽罐具備交付條件,110千伏送出線路已完成,剩余模塊鏡場定日鏡已開始安裝,計劃11月實現並網發電。

“玉門鑫能50兆瓦光熱發電項目採用了公司自主研發的二次反射塔式太陽能光熱發電系統,項目計劃投資17.9億元,佔地面積3.69平方公裡,儲熱時長9小時,年有效利用小時數4328小時。”玉門鑫能光熱第一電力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端祥說,項目建成后預計年可發電2.16億千瓦時,實現銷售收入2.48億元,節約標煤6.48萬噸,減少排放粉塵10.61萬噸、二氧化碳37.51萬噸,經濟效益和節能減排效益顯著。

經過幾年快速發展,酒泉市已成為中國光熱發電重鎮,已投運與在建光熱發電項目規模均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首航敦煌10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電站、大成敦煌50兆瓦熔鹽菲涅爾光熱電站建成投運,阿克塞50兆瓦熔鹽槽式光熱示范項目、玉門鑫能50兆瓦二次反射塔式光熱電站、首航玉門100兆瓦塔式光熱電站等首批示范項目積極推進建設……酒泉市正在傳遞光熱中釋放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風舉雲飛,絲綢之路重鎮在“大風歌”中神採奕奕﹔光影浮動,曼妙飛天故裡在“陽光曲”裡璀璨耀眼。

“作為全國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和開發利用示范區,酒泉市已建成全國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和百萬千瓦級光電基地,為國家能源安全和綠色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酒泉市能源局局長陳學軍表示,“十四五”期間,酒泉市將以提高能源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著力補齊資源環境約束、質量效益不高、基礎設施薄弱、關鍵技術缺乏等短板,努力培育能源領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全面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努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為譜寫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的時代篇章提供堅實的能源保障。

黃土塬勃興羊產業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安志鵬

環縣,擁有廣闊的土地、優質的牧草和適宜羊業發展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群眾基礎。憑借這一優勢,環縣引龍頭、育人才、建辦合作社,對羊業進行了一場全鏈條的科學革命。其中,制種是關鍵性的一環。

從2018年起,甘肅慶環肉羊制種有限公司承擔起環縣及周邊的肉羊制種工作。“腰粗、背寬、屁股圓、生長快、省飼料、產肉多、掙錢快,這是我們制種的目標,也是羊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甘肅慶環公司總經理李國智說。

從紅軍長征城堡戰役舊址所在地山城鄉出發,環山而上,乘汽車大約10分鐘后,在山頂平峁之上,可見一排排整齊規范的現代化羊舍。這裡便是甘肅慶環公司山城鄉2萬隻肉羊制種基地。

“山城制種基地採用世界先進肉羊制種理念,設計了營養區、種羊區、技術展示區等主要功能單元平台。”李國智介紹,基地有湖羊、南丘羊、無角陶賽特羊、白薩福克羊和杜泊羊等,與外國專家合作建成了以凍精生產線、胚胎生產線、營養及抗體檢測分析室為主的肉羊產業技術中心。

經過嚴格消毒,記者穿上防護衣、戴上口罩走進基地。透過玻璃和窗子,年輕化的“牧羊人”、現代化的設備、體型勻稱的羊兒,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繼續參觀,記者發現已建成的母羊舍、產羔舍、育成舍等全面採用漏糞地板和機械清糞系統,種羊舍還引進了智能化機器人飼喂系統,濃濃的現代氣息扑面而來。

在山城制種基地向南約70公裡的木缽鎮,是甘肅慶環公司木缽肉羊商品繁育場,以商品羔羊繁育為主。“本場以湖羊基礎母羊和二元雜交母羊為母本,以南丘羊、白薩福克和陶賽特等肉羊良種為父本,實施二元和三元雜交,把母本的產羔基因和父本的產肉基因優化組合,為商品羔羊造就快速生長和最大化的產肉能力。”李國智說。

湖羊是目前慶陽養殖規模最大的羊種。為了幫助群眾購到優質、純種的湖羊,甘肅慶環公司帶領技術人員到湖羊發源地江浙一帶,精心挑選了4萬多隻湖羊,所有羊隻經過檢測健康后,運回到山城肉羊制種基地。

李國智介紹,到達山城肉羊制種基地后,經過一周的環境適應,甘肅慶環公司開始給所有羊隻打免疫小反芻獸疫等疫苗。待免疫做完后,再對這些羊隻進行同期發情處理,用靈湖公羊人工授精。當確定所有母羊均健康、懷孕后,公司才將這些湖羊投放給群眾。

據悉,至目前,慶環公司累計為環縣養殖戶投放懷孕湖羊5000多隻。為確保群眾把湖羊養好,李國智跑遍環縣每一個鄉鎮教群眾養羊,並安排公司技術人員每周一在環縣畜牧局的快手120平台上直播,給群眾教授湖羊養殖知識。

在指導群眾養羊的過程中,李國智發現個別群眾對飼草料的配制不夠科學。於是,甘肅慶環公司聯合中國農科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慶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根據母羊空懷、懷孕前期、懷孕后期和哺乳期的營養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開發了相應的全混合發酵飼料,給羊奉上了“營養餐”,給群眾吃下了“定心丸”。

湖羊產羔多,小尾寒羊體形大,杜泊羊產肉好,陶賽特羊耐粗飼……如何把不同品種羊的優點集合到一種羊身上,然后用這種羊擴群繁育,實現羊肉品質好,利益最大化?

甘肅慶環公司聘請世界動物繁育領域知名專家、澳大利亞國家胚胎移植協會主席戴維德博士為技術總監,推動公司熟練掌握了腹腔鏡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精准孕檢等技術,並發明了提高羔羊成活率和生長速度的“母子欄”“補飼欄”和保溫箱,在環縣全域推廣。

依托技術支撐,甘肅慶環公司挑選攜帶優良基因的頂級公羊,用其精液對母羊進行人工授精。同時,對母羊群做相關處理,從而繁育均勻一致的育肥肉羊。

為選出優質的母本基因,甘肅慶環公司讓最好的母羊人工授精后將胚胎取出,讓其他母羊“代孕”產羔,實現一隻優質母羊年產36隻羔羊。“這樣可以讓羊群內部優秀個體的數量和比重快速增長,從中挑出最好的種羊。”李國智說。

母羊懷孕后,甘肅慶環公司通過“孕檢”判定母羊懷孕數量,進而分群飼養,分級配送營養,提高羔羊存活率和優質羔羊率。

據了解,甘肅慶環公司每年向環縣提供懷孕基礎母羊3萬隻,供應良種公羊500隻,良種肉羊胚胎1萬枚,良種肉羊凍精500萬頭份,已成為當地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科技硅谷”。2020年底,甘肅慶環公司李國智(肉羊產業)技術扶貧團隊被農業農村部通報表揚。今年2月25日,甘肅慶環公司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

古河州激活新動能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睿君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臨夏州各級各部門著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激發動力活力,在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為“十四五”時期“三農”工作開好局、起好步。

打造“聯合社” 增強農民合作社服務帶動能力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臨夏縣土橋鎮曹家村的開源種植養殖合作社裡,工作人員正加緊做好各項工作,為春耕生產保駕護航。

土橋鎮地處臨夏縣北塬灌區,這裡土地平整、氣候涼爽、日照充足,種植馬鈴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2017年初,開源種植養殖合作社在土橋鎮的5個村流轉土地2000畝,開始大面積種植馬鈴薯。起初,村民並不看好。

2017年底,2000畝馬鈴薯喜獲豐收,畝產量3噸,每噸收入達1150元。一輛輛卡車排隊在合作社裡拉運馬鈴薯的場景,讓不少群眾很是“眼饞”,紛紛決定來年在自家土地上改種馬鈴薯。

2018年底,土橋鎮大部分群眾因種植馬鈴薯而增收,尤其是入股開源種植養殖合作社的群眾,不僅一年四季打工有收入,年底還拿到了入股分紅。

然而,對於眼前的這一切,合作社負責人張思軍仍不滿足。在他看來,合作社規模越大,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才越強,才能更加凸顯出帶貧效應。2019年起,開源種植養殖合作社牽頭,將全縣24個鄉鎮的88家種植合作社聯合起來,共同發展馬鈴薯產業。

“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縣裡出產的90%以上馬鈴薯實現供種、培訓、田間指導、病虫害防治、銷售‘五統一’,這對全縣馬鈴薯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張思軍說。

開源種植養殖合作社發揮出的輻射帶動作用,讓臨夏縣北塬鎮連生種植合作社負責人韓連生受益匪淺,“種植期,他們會定期邀請省、州農科院專家過來免費講解農技知識﹔收獲期,他們會提前聯系好銷售渠道……每一個環節都有張思軍他們的幫助,這讓我們對發展馬鈴薯產業信心十足。”

機械化全覆蓋 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3月12日至3月14日,臨夏州舉行現代農業機械展示展銷活動,集中展示展銷農業生產領域最新的機械設備,推廣使用現代農業機械。此次活動,不僅吸引全國各地81家企業、377台農機具參展,更讓全州各縣市農業合作社負責人、農戶等了解、掌握了最新的農機市場行情。

“這次活動真是讓我大飽眼福,見到了很多從前沒聽過沒見過的農機設備。”活動期間,張思軍早早就來到活動現場,重點了解和馬鈴薯有關的農機設備,“凡是跟馬鈴薯有關的農機設備生產企業,我都收好了宣傳單,留好了聯系方式,以后有需要就能隨時聯系。”

據了解,早在2017年,張思軍就購置了撒播機、播種機、覆土機、噴藥機、收獲機等一系列馬鈴薯種植所需的大型機械,開源種植養殖合作社也實現了馬鈴薯種植全程機械化。

盡管購置設備花了不少錢,可張思軍覺得這些錢花得值。他算了一筆賬:合作社現有土地3000畝,農忙時用工人數僅200人,如果全人工種植則所需工人至少千人。更重要的是,購置農機設備每台國家補貼30%。

“機械化省時省力,大幅度提高了種植效益,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全程機械化勢在必行。”張思軍說。

隨著農業產業機械化水平日益提升,大量農機服務合作社如雨后春筍般興起。據統計,臨夏縣現有各類農機服務合作社15家,基本滿足了無力購買農機設備的小型合作社及分散種植戶的農機服務需求。

張思軍自豪地說:“目前,全縣已實現馬鈴薯種植機械化全覆蓋,加速了馬鈴薯產業發展規模,促進了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再加上我們的馬鈴薯品質有保障,受全國多地消費者青睞,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

調整產業結構 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以前,當地村民將畝均收入不足千元的傳統作物稱之為“草包庄稼”。2020年起,臨夏州打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攻堅戰,對傳統種植結構、傳統生產方式、傳統經營模式開展大規模改革,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改變了廣大農民祖祖輩輩種植“草包庄稼”的現狀。

“全州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的前提下,大力發展食用菌、中藥材、高原夏菜、花卉等特色農產品種植,打造多種經濟效益高的新型產業帶,全力加快種植結構調整步伐。”臨夏州農業農村局局長宗玉良介紹說,這些舉措不僅激發農村發展活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還使得特色產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效益明顯提升、體系初步構建,徹底改變了農業生產面貌。

臨夏州按照“依法、有償、自願”的原則,結合特色產業區域布局,指導、鼓勵經營主體流轉土地,打破分戶地界限制,充分發揮土地流轉在農業結構調整,培育特色優勢產業中的杠杆作用,走規模化、集約化、園區化發展的路子。

“科學化種植、規范化管理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的根本所在。”宗玉良介紹說,全州各級農業部門技術人員包片指導農業生產,並根據種植結構調整需求,採取集中培訓和現場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分產業、分層次,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

如今,臨夏州正結合各地實際,快馬加鞭縱深推進農業產業革命,發揮農業產業化在構建鄉村產業體系、促進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帶動農戶就業增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推動農業產業化高質量發展,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作出新的貢獻。

永泰川引入“天堂水”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陳泳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在景泰縣,與水有關的地名比比皆是,反映出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對水的熱切渴望和深情期盼。

坐落於壽鹿山下的景泰縣永泰川,是一片高海拔干旱山前平原區,因景電水利工程未能覆蓋到,加之常年少雨缺水,耕地廣種薄收甚至撂荒成為這裡的常態,也成為全縣干旱山區農業生產狀況的縮影。

為了徹底改變這一地區落后面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景泰縣決策建設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並在資金困難的情況下,積極探索PPP項目融資的新舉措、新經驗,通過政府專項資金注入、社會資本投入、銀行貸款融資,多渠道破解資金難題,有效推動了項目建設,為地方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水利基礎。

迎難而上 大膽創新

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總投資5.72億元,從引大入秦工程東二干渠末端引水至永泰川。由於引大入秦水源來自大通河天祝縣天堂寺段,因此,景泰人親切地稱為“天堂水”。

要讓“天堂水”進入到永泰川,需跨境蘭州、白銀及永登、皋蘭、景泰“兩市三縣”,線路全長72.3公裡。工程新建干渠15.5公裡,干管38.6公裡,122萬立方米調蓄水庫一座,改擴建英武水庫輸水渠道利用段18.2公裡。建成后,年供水能力可達8800萬立方米,可發展節水灌溉面積30萬畝。

對於2019年剛剛實現脫貧摘帽的景泰縣來說,巨大的資金缺口是項目建設的一大“攔路虎”。面對干旱地區群眾對於引水的期盼,景泰縣變壓力為動力,迎難而上,經過多次調研、分析和論証,最后決定採用PPP模式籌措資金,推動項目實施。

PPP模式是政府與社會資本之間,基於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達成特許權協議,形成伙伴合作關系。景泰供水工程指揮部辦公室主任王延德介紹說:“這樣的合作模式,可以有效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平滑財政支出,提高公共產品和服務能力,是景泰縣在水利工程上的一次創新。”

王延德介紹,早在2015年國家開始提倡PPP融資模式的時候,景泰縣就積極響應,與大唐電廠合作實施了熱電聯產項目,不僅解決了企業的燃眉之急,更有效解決了縣城城區的供熱問題。

之前成功的范例,讓景泰縣堅定了大膽實施此次灌溉引水工程PPP項目的決心。

2019年,解決了融資難題后的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正式開始實施,永泰川沸騰了,抑制不住喜悅的群眾奔走相告,“引水了,引水了”“天堂水要來了”……

保質保量 搶抓工期

藍圖變為現實,還須拼搏奮斗。永泰川灌溉引水工程建設時間緊、任務重,容不得半點停歇。為了把群眾的願望變為現實,工程建設者在兩年不到的時間裡採取多段突擊、超常規施工的辦法,建成了工程后段38.6公裡管道工程及122萬立方米調蓄水庫工程主體。

“這項工程由前段干渠引到英武水庫附近,再由后段管道工程引到永泰川。”王延德介紹說:“2020年5月10日,管道試壓通水工作已經完成,現在正在開展前段干渠工程建設,力爭早日保質保量完成建設任務。”

工程開工后,景泰縣堅持把這項工程作為加快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切實把高標准嚴要求落實到工程落地建設各環節。“無論是幫助貸款還是協調工程涉及的各項工作,在與地方政府的合作過程中,我們看到了為民干實事的誠意。”在景泰縣政府與鎮江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成立的項目公司,來自江蘇的總經理徐洪興說。

搞爆破、挖隧道、運土方……前段干渠工程現場機器轟鳴,車輛往來。“施工時,景泰縣千方百計幫助我們施工方解決困難,令人非常感動。在剩余的工期內,我們一定把工程保質保量實施好,不負景泰人民的期望。”徐洪興表示。

筑巢引鳳 加速發展

當前,項目雖未完工,但后段管道工程已於2020年將英武水庫的部分用水引過來,讓永泰川群眾提前享受到了工程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盼了千百年的水終於到了家門口,有水就有盼頭了,能過上好日子了……”這是大家的共同心聲。

有水就能有所作為。傳統甘草、小金瓜、籽瓜、葵花等農業產業有了“用武之地”,養殖、加工、旅游等項目的投資者們紛紛把目光投向這片土地。

如今,景泰縣在該項目區建設景泰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著力打造百億級循環農業產業鏈和集生態修復、精准脫貧、“三變”改革、文化旅游、絲綢之路節點於一體的“五位一體”鄉村振興示范區,為發展現代農業、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堅實基礎。

景泰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一部分,就建在常年干旱的寺灘鄉。“以前沒水,農牧業企業想來卻不敢來。現在好了,已經有4家大型企業入駐到產業園了,同時每個村都有了養殖場,村民正在向產業工人轉變。”寺灘鄉黨委副書記羅星表示,這項灌溉引水工程不僅僅是致富工程、振興工程,還是一項重要的生態工程,他說:“工程完工后,不僅讓全鄉7.3萬畝退耕區域有了生態用水,還能為整個壽鹿山區域的生態保護起到無法估量的作用。”

穿山越嶺、一路歡歌。“天堂水”奔涌而來,昔日“遍地是荒漠、黃風不斷頭、十種九不收”的土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有了水,林茂糧豐、生態宜人的景象將不再遙遠,通過引水灌溉工程走上高質量發展道路的永泰川未來可期。

(責編:陳誠、焦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