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旱區統籌水源調配、建應急工程、加強節水

精准施策保供水

本報記者 王 浩

2021年04月22日13: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精准施策保供水

核心閱讀

今年以來,南方部分地區因降雨量偏少,旱情持續。各地採取應急調水、修建抗旱水源工程、加強節水、分片分時供水、拉水送水等措施,確保群眾生活和生產用水。同時,水利部門加強旱情監測、完善抗旱工程體系,不斷提升抗旱能力。

為村民找水——這段時間,雲南峨山彝族自治縣甸中鎮小河村黨總支書記李洪貴一直在為水操心。“從2019年開始,我們這就下了幾場毛毛雨。”李洪貴說。“村裡有2個水庫、20多個小塘壩,眼看著要見底,又等不來雨,那叫一個著急。”李洪貴算著賬,“全村有1800多人、6000多畝耕地,無論是生活還是澆地,水都不能斷。”

李洪貴介紹,縣裡積極支持,把城鎮集中供水工程的管道延伸到村裡,確保一部分村民飲水安全﹔同時,還採取建應急泵站從水庫提水、派車為村民送水等方式補充水源,目前全村生活用水基本能夠保障。

南方部分地區旱情持續,多措並舉抗旱

為水奔波的,還有峨山縣水利局局長柏家立。“縣裡的旱情持續近兩年。算水賬,目前全縣水利工程實際蓄水量僅佔總庫容的三成多點。”柏家立說,近兩年來,縣水利局積極謀劃,摸清可用水資源和供水風險,壓實蓄水責任,建設抗旱保人飲應急工程81處。

當前雲南省正遭遇2019年以來連續三年的旱情。截至4月中旬,雲南12個州(市)發生旱情,造成97個縣(區、市)97.34萬人、33.18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農作物因旱受災面積達237.14萬畝。雲南緊急安排1.5億元資金支持各地抗旱保供水工作,啟動開工建設267座抗旱引調(提)水工程。

去冬今春以來,南方多地遭遇旱情。據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統計,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珠江流域降雨偏少約四成。流域內雲南、廣西、廣東等省份發生不同程度旱情。“2月份以來,南方地區出現了幾次較強降雨過程,旱情有所緩解,但部分地區由於降雨量較小,旱情仍然持續。”水利部水旱災害防御司抗旱處有關負責人楊光介紹。截至目前統計,全國耕地受旱面積643萬畝,有98萬農村群眾發生飲水困難,旱區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省份。

造成南方旱情的原因有哪些?珠江水利委員會有關負責人介紹,去年冬季南支槽強度偏弱,西南暖濕氣流難以輸送到我國華南地區。此外,受拉尼娜現象影響,南方受高壓控制,也不利於來自南海的水汽輸送。

4月1日,我國進入今年汛期,南方旱情能否得到緩解?

“據氣象預測,今年春季江南、華南、西南等地降水仍然偏少,加上春季是農作物生長需水關鍵期,農業用水量較大,南方部分地區旱情可能再度反彈﹔黃淮海、東北等北方部分地區去冬以來降水少,局部地區有可能發生春旱。”楊光分析。

為應對可能出現的旱澇急轉、旱澇並存情況,水利部提出,相關地區要堅持防汛抗旱兩手抓,加強雨情水情監測預警,統籌做好蓄水和備汛工作,細化水庫調度方案,堅守防汛抗旱保安全的底線。

織密水網,發揮水利工程作用,讓水存得住、提得上

如何確保旱區群眾飲水安全?當前正值春耕關鍵期,如何確保灌溉用水?

“抗旱直接關系到大家喝水、吃飯,是民生大事,水利部已商財政部安排中央水利救災資金2億元,支持受旱省份做好抗旱工作。旱區各地充分發揮大中小微各類水利工程的作用,根據庫塘蓄水狀況,統籌考慮城鄉供水、春灌用水等需求。”楊光介紹。

旱情出現以來,各地開建臨時抗旱工程,想方設法找水、引水。在峨山縣練江岸邊,機聲隆隆,兩台抽水機正全力運轉,把河水抽到附近水庫。“從2019年9月至今,縣裡開挖76眼應急井,建抽水站、延伸管網,確保11個千噸萬人集中供水和千人以上集中供水廠、46個千人以下集中供水廠的人飲供水。”柏家立介紹。

雲南玉溪市江川區已達中度氣象干旱,局部達重度氣象干旱。區水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地鼓勵開挖小水窖、小水池等,讓水存得住﹔開展渠道清障、水池清淤、泵站維護等,確保水能提得上、引得出。

“我們按照先生活、再生產的原則分配水,目前,社區的生活供水來自城鎮集中供水工程,用水有保障。”江川區前衛社區監委會主任唐建華介紹。

據介紹,各地瞄准“水網”短板,精細統籌使用水源,完善抽、提、引、蓄等水工程,扎實做好抗旱工作。

此外,為了應對跨區域、較大范圍的旱情,水利部門聯合調度骨干工程,應急調水,確保供水安全。

2019年以來,韓江流域連續干旱,抗旱形勢嚴峻。今年2月,棉花灘水庫等骨干水庫有效蓄水量0.91億立方米,有效蓄水率僅7%,廣東汕頭、揭陽、潮州、梅州等地較為缺水。

7次下達動態調度指令、多座大中型水庫配合……珠江水利委員會有關負責人介紹,去冬今春枯水期,通過韓江水量統一調度,6億多立方米的水引到下游地區,有力保障1000多萬人供水安全,滿足韓江三角洲城市的工業用水以及500多萬畝農田灌溉。

“接下來,水利部門將加強現有水源的統籌管理,完善用水計劃,科學調度水利工程,在留足群眾生活用水的同時,千方百計滿足春季農業灌溉用水需求,為糧食豐收提供水源保障。”楊光介紹。

要應急處突,更要長久謀劃,持續提升抗旱能力

受氣候特征和自然地理條件影響,我國人多地少水缺、水旱災害頻繁。此次南方部分地區的持續旱情,再次對提升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提出了要求。如何提升抗旱能力?接下來還有哪些短板要補上?

各類水工程是抗旱的有效手段。水利部水旱災害防御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大中型水利工程調蓄能力強,可長時間提供相對穩定的水源﹔小微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等可以匯集雨水等,一定程度上可緩解農村特別是山區群眾的飲水困難。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立足流域整體和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加強跨行政區河流水系治理保護和骨干工程建設,強化大中小微水利設施協調配套,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旱災害防御能力。

目前,一些地區的水利基礎設施還存在短板,一些“大動脈”建設需要加速推進,“毛細血管”短板也較多。“對於山區半山區來說,要進一步完善農田水利工程,特別是要加強日常管護和保養。”柏家立介紹。

加強對旱情的監測預警也是今后要補上的短板。楊光介紹,旱情影響范圍廣、持續時間長,更需要持續、密切跟蹤。比如,相關部門或易旱地區可充分運用新技術,加快推進旱情監測預警綜合平台建設,逐步實現旱情監測空天地一體化,為旱情分析提供可靠的決策支持。此外,加強預案編制、做好節水工作,是應對旱情的有效舉措。雲南省水利部門督促各地制定“一庫一策”蓄水計劃方案,省、市、縣、鄉、村五級組織各地算清水賬,制定並實施嚴格供用水計劃。廣西壯族自治區水利部門編制供水保障方案,針對用水困難地區,強化集中供水、增加臨時抽水等工作。

水利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后要著力推進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積極引進抗旱節水新技術,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等措施,將抗旱與節水有機結合起來。

(責編:陳誠、焦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