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人民日報看甘肅>>人民日報看甘肅

長汀 綠滿荒山寫傳奇

本報記者 顧仲陽 顏 珂 王 浩 
2021年12月14日08:5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長汀 綠滿荒山寫傳奇

福建省長汀縣河田鎮露湖村,當年的濯濯童山,如今滿眼是綠。坐落在此的長汀縣水土保持科教園裡,21年前栽下的那棵香樟樹,壯實挺拔,枝繁葉茂。

香樟樹背后的故事一再被長汀人提起。道道年輪裡,有沉甸甸的牽挂,也有訴不完的感念。

長汀,曾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山光、水濁、田瘦、人窮”道出了當年的困境。習近平同志先后5次赴長汀調研、多次作出指示批示,親自關心、指導和推動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2000年5月29日,得知長汀縣建設河田世紀生態園(現為水土保持科教園),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特意托人送去1000元,捐種了一棵香樟樹。

習近平同志對長汀水土流失治理一直牽挂在心。2011年12月10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對人民日報報道《從荒山連片到花果飄香,福建長汀——十年治荒 山河披綠》作出批示:“請有關部門深入調研,提出繼續支持推進的意見。”之后不到一個月,他又在7部委調研報告上批示,要求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總結長汀經驗,推動全國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茁壯成長的香樟樹,見証著長汀這片紅土地上的綠色奇跡:20多年來,全縣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72萬畝,水土流失率從23.82%降至6.78%,森林覆蓋率提高到80.31%,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長汀水土保持的成功實踐,是全國水土流失治理的典型樣板,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鮮活例証,也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范例。

水土流失治理“要鍥而不舍、統籌規劃”,“進則全勝,不進則退”

“過去的‘火焰山’,現在成了‘花果山’,變化真是天上地下!”站在露湖村山上的板栗林間,村民沈土林嘖嘖贊嘆。

露湖村,曾是長汀縣水土流失最嚴重的村庄之一,茫茫荒山紅壤裸露,寸草不生。從1983年起,長汀被列為福建省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沈土林回憶,那些年,鄉親們紛紛上山,治溝整地、種草種樹保水土,向荒山宣戰。

1999年11月27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專程來到長汀。當了解到水土流失面積仍超過百萬畝時,他的神情嚴肅起來,對在場的干部語重心長地說:“長汀水土流失是‘瘌痢頭’,是頑症,久治不愈。”“要鍥而不舍、統籌規劃,用八到十年時間,爭取國家、省、市支持,完成國土整治,造福百姓。”

長汀縣水土保持局原局長鐘炳林清晰記得,當天中午,習近平同志組織召開座談會,他當場表態:“省裡將在政策、資金方面給予長汀傾斜,就是傾斜到腰都彎了,也要繼續傾斜。”擲地有聲的話語,彰顯出治理長汀水土流失的決心。

2000年2月,福建省將“開展以長汀嚴重水土流失區為重點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省財政每年專項撥款。長汀大規模水土流失治理由此拉開大幕。

這是一場滴水穿石的攻堅戰。

濯田鎮蓮湖村的馬雪梅,承包了198畝山地,種樹治荒。“苗剛種下去,一場小雨,就沖出一道道溝壑,苗和錢全打了水漂。”馬雪梅哭得傷心。但她不服輸,眼淚未干,她又借錢買苗買肥,一擔擔農家肥挑上山,一筐筐新土填樹穴,一點點向技術人員討教。終於,板栗樹活了,開始挂果了。馬雪梅也笑了:“看到滿山綠起來,心裡頭真痛快!”

初冬的策武鎮南坑村,20多年前種下的銀杏林盡披金裝,賞景拍照的游客不少。“種這些樹真不容易!”原村黨支部書記沈騰香不禁感慨,“人家種棵樹,挖個30公分見方的樹穴,澆點水就行。我們要挖1米見方的大穴,填6擔客土,施6擔農家肥、1公斤磷肥、1公斤復合肥才能活。”

“滴水穿石,人一我十”。十年攻堅,到2011年,長汀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7萬多畝,一座座荒山禿嶺披上綠裝。

對長汀水土保持的階段性成果,習近平同志十分關心。2012年1月8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在7部委關於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的調研報告上批示:“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正處在一個十分重要的節點上,進則全勝,不進則退,應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總結長汀經驗,推動全國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這是一場“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接力賽。

堅持黨的領導,一任接著一任干。“治山治水久久為功,才讓荒山變綠、濁水變清。”龍岩市委書記李建成邊指點邊介紹,漫山遍野種了不少樹,但多是易成活的馬尾鬆,容易治理的已經治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接續攻堅,水土保持黨政同責,長汀縣、鄉、村三級書記層層抓落實,31項相關指標列入干部考核評價體系。盡銳出戰,全縣先后抽調400多名干部充實到水土流失治理一線。資金“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建設一批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科技支撐更強。

發揮群眾主體作用,一代接著一代干。三洲鎮丘坊村村民丘騰鳳二十多年如一日治山植綠,10多年前兒子丘炳生接過父親的鋤頭,兩代人讓曾經的禿山滿眼蒼翠,樹上挂果、林下養雞,日子越過越紅火。如今在長汀,一大批“綠二代”“綠三代”,把新理念新技術帶進水稻田裡、板栗林中、油茶山上。

篳路藍縷,砥礪前行,如今的長汀,草木繁茂,綠水長流,水土流失治理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多策並舉、以人為本、持之以恆”的水土流失治理“長汀經驗”成效顯現。

見証山河巨變,露湖村92歲的老黨員鐘盛標隻有一句:“治理長汀水土流失這個頑症,隻有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才能取得勝利!”

“以全面根治為目的,切實把這一工程抓緊抓實抓好,把長汀建設成為環境優美、山清水秀的生態縣”

汀江如練。冬日暖陽下,走進位於三洲鎮的汀江國家濕地公園,碧澗映紅葉,青林綴白雲。叢叢烏蕨,道邊閃現。“烏蕨可是出了名的‘挑地方’,哪兒生態好,才往哪兒長。”汀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巫成火自豪地說。

秀美的生態畫卷,濃縮著水土流失治理的歷程,也映射出生態文明建設的邏輯。

早在2004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給長汀人民回信中殷殷叮囑:“希望你們再接再厲,以全面根治為目的,切實把這一工程抓緊抓實抓好,把長汀建設成為環境優美、山清水秀的生態縣。”

瞄准全面根治,長汀推進生態縣建設,從治山治水到“知山知水”,不斷深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和實踐。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長汀水土流失,既有環境、土質等自然因素,也有索取無度等人為因素。從最初的封山育林到后來的“以電代燃”,從實施河長制、林長制到整體推進生態縣建設的一攬子措施,長汀人尊重自然規律,收起斧頭,扛起鋤頭,以高度的生態自覺、最嚴格的保護制度“復綠”“護綠”,創造了綠滿汀江的生態奇跡。

既重覆綠,又重固綠。10多種樹風姿各異,露湖村補植的近千畝闊葉林,已是郁郁蒼蒼。“馬尾鬆曾是治荒‘先鋒樹’,可單一樹種比例過大,生態功能脆弱,植被生態系統存在二次退化風險。我們持續對馬尾鬆林進行闊葉改造,增綠又提質。”長汀縣林業局副局長李華慶說,2012年以來,全縣闊葉林造林面積累計34.07萬畝,林分結構日漸優化,水土流失治理成果日益鞏固。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有機整體,生態保護和修復須一體化推進——

山光必然水濁,水濁必然田瘦。長汀多策並舉,系統保護修復。種草植樹覆綠固土,推進汀江流域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保護,養山涵水增加生物多樣性,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美麗鄉村。如今的長汀,實現了“荒山—綠洲—生態家園”的嬗變。

“當人類合理利用、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常常是慷慨的。”縣委書記賴進益介紹,如今的長汀,空氣質量指數常年維持在國家二級標准以上,全縣18個鄉鎮交接斷面全年綜合水質達標率為100%。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一塊塊國家級“生態招牌”接踵而來,水土保持的“長汀經驗”外溢效應不斷顯現。

2012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看望福建代表團全體代表時,再次叮囑:“要認真總結推廣長汀治理水土流失的成功經驗,加大治理力度、完善治理規劃、掌握治理規律、創新治理舉措,全面開展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和中小河流治理,一任接著一任,鍥而不舍地抓下去,真正使八閩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經濟社會在資源的永續利用中良性發展。”

福建總結推廣“長汀經驗”,生態文明建設竿頭日進。2020年全省水土流失率下降至7.52%,達到全國領先水平,森林覆蓋率連續42年保持全國首位,八閩山水散發迷人魅力。獲批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率先探路,生態文明建設譜新篇。

“長汀經驗”不僅在八閩大地“開花結果”,也走出省外,走向世界。在甘肅定西,峁梁連綿的黃土地上吸納“長汀經驗”,超2萬畝水土保持生態林茁壯成長。在寧夏固原,運用“長汀經驗”成功創建的林草產業試驗示范工程,給貧瘠的西海固增添活力。《長汀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實踐》,今年成功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徜徉於長汀的山水畫廊間,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曹文洪不禁感嘆:“長汀的成功實踐,不僅為人類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長汀經驗、中國智慧,更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供了生動示范。”

“給生態投了錢,看似不像開發建設一樣養雞生蛋,但這件事必須抓。抓到最后卻是養了金雞、生了金蛋”

河田鎮蘆竹村,藍曉紅拿出了15年前的老照片,那是她家雞場最初的模樣,“山是禿頭山,水是黃泥水。山上轉一圈,找不到一棵像樣的樹。這雞怎麼養?”

要養雞,先種樹。樹一棵一棵栽,綠一寸一寸長。十余載光陰,荒山變綠洲。草豐林茂的生態雞場,去年出欄肉雞10多萬羽、雞苗200多萬羽,產值超過1200萬元。

藍曉紅養的是長汀特產——河田雞,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生態向好,河田雞成了長汀綠水青山間飛出的“金鳳凰”,去年全產業產值超過10億元。熟食包裝紙盒上,紅色字體格外醒目——“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頭頂大日頭,腳踩砂孤頭,三餐番薯頭。”曾經的濁水荒山既是生態短板,也是發展短板。早在1999年,習近平同志就指示,“要把農業綜合開發、山水田林路綜合開發和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結合起來,變劣勢為優勢,推動長汀經濟的發展。”而今,“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長汀人,不僅用綠色趕跑了貧困,又闊步走上了綠富共贏的新征程。

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河田鎮窯下村車田寨,曾在一線城市做網絡工程師的曾憲富,看到水土流失治理后老家山清水秀,返鄉辦起了生態農庄,吸引更多城裡人享受長汀的好山好水好產品。主打產品是黃花遠志,闊葉林下套種,葉能做茶,根可入藥。曾憲富腦子靈光,讓黃花遠志根搭配河田雞,去年這款“藥膳雞”僅線上就賣了80多萬元。建房車營地、鄉間別墅,每年讓五六千城裡人“歸隱”山水田園住下來。“今后打算繼續做大康養,這麼好的山水,不愁沒賣點。”曾憲富說。

按照“水土流失治理區變景區、特色產品變商品”的思路,長汀人久久為功換回的綠水青山,成為鼓起腰包的金山銀山。一個個綠色富民產業拔節成長,去年全縣182萬畝林下經濟,帶動2.15萬戶林農參與,產值28.65億元,生態旅游接待游客100萬人次,產值11.66億元。

生態高顏值,產業高質量。對生態環境要求高的醫療器械產業從無到有、快速壯大,長汀醫療器械產業園裡聚集企業超過50家,看中的就是長汀的好山好水好空氣。曾憲星和他的康博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第一個進駐,主做防護服和引流導管,用的是無菌車間,最關心的是空氣質量。“廠房空氣過濾器,有的地方一月就得一換。在長汀,半年都不用操心!”

綠水青山間,醫療器械、紡織服裝、文旅康養等新興主導產業高質量發展步履鏗鏘,長汀已連續四年榮膺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今年8月被列為全國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生態高顏值,民生高福祉。長汀用水土流失治理統籌經濟社會發展,2011年至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12378元、7085元提高到28988元、18149元。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調研時再次提及長汀:“我給大家講,給生態投了錢,看似不像開發建設一樣養雞生蛋,但這件事必須抓。抓到最后卻是養了金雞、生了金蛋。”

採訪結束告別長汀,凝眸回望,滿目蒼翠,滿山希望……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12月14日 第 08 版)

(責編:焦隆、周婉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