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特別關注

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2021·年終專稿)

本報記者 劉玲玲 莽九晨 楊 一 鄒志鵬
2021年12月24日09: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2021·年終專稿)

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堅實基礎,也是各國人民共同的企盼。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發展蒙上陰影,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前所未有,氣候變化挑戰不容忽視。

“國際社會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動,勇於擔當,勠力同心,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讓我們攜起手來,秉持生態文明理念,站在為子孫后代負責的高度,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同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今年以來,習近平主席在多個重大國際場合呼吁各國加強“綠色合作”,推動“綠色發展”,助力“綠色復蘇”,為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尋找最大公約數,為國際社會應對氣候和環境挑戰提供中國方案,為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注入信心和動力。

保護生物多樣性 “綠色答卷”舉世矚目

2021年,雲南西雙版納亞洲象群成為世界級“網紅”。從北移到南返,象群一路游走,中國政府與民眾一路精心管護。“人象和諧的畫面,溫暖了全世界。”以此為主題的短片《“象”往雲南》,在10月昆明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簡稱COP15)開幕式上首映,從一個側面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景象。法國生態學家、弗朗什—孔泰大學教授帕特裡克·季洛杜不禁贊嘆,雲南亞洲象的故事正是中國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案例。

COP15是聯合國首次以生態文明為主題召開的全球會議。習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出席領導人峰會並發表主旨講話,強調秉持生態文明理念,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中方鮮明提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與環境協同共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地球家園願景,引發國際社會廣泛共鳴和深入思考。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地球是人類共同生活和守護的家園,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引領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征程,中方宣布:將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起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國際人士稱贊,中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展現的領導力和行動力有助於扭轉當前全球生態系統質量下降的趨勢。

一組組亮眼數據標注著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大步前行的刻度:“國寶”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40年間從1114隻增加到1864隻﹔朱鹮由發現之初的7隻增長至目前野外種群和人工繁育種群總數超過5000隻﹔亞洲象野外種群數量從上世紀80年代的180頭增加到目前的300頭左右﹔在青藏高原,藏羚羊數量大幅增加﹔“微笑天使”長江江豚頻繁現身……“在生物多樣性調查和監測、育種保護、保護區規劃、應對氣候變化等諸多方面,中國已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引領者。”美國野生動物保護專家畢蔚林稱贊道。

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中國書寫的“綠色答卷”舉世矚目。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處,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1%的重點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有效妥善保護﹔“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倡議,入選聯合國“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全球精品案例﹔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衛星圖像顯示,全球從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綠化面積中約1/4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世界首位。英國《自然》雜志刊文指出,中國擁有平衡經濟發展與控制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豐富經驗,為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借鑒。

攜手並進、共同發展,中國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卓有成效。中國與俄羅斯、日本等國展開候鳥保護長期合作,同俄羅斯、蒙古國、老撾、越南等國合作建立跨境自然保護地和生態廊道。目前,中俄跨境自然保護區內物種數量持續增長,野生東北虎開始在中俄保護地間自由遷移﹔中老跨境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區面積達到20萬公頃,對亞洲象等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形成有效保護……“中國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為全世界樹立了榜樣。”世界自然基金會俄羅斯負責人德米特裡·戈爾什科夫表示。

推進全球氣候治理 彰顯大國責任擔當

數據顯示,過去1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全球氣溫上升了1.2攝氏度。1970年以來的50年是過去2000年以來最暖的50年。氣候變化問題日趨嚴峻緊迫,合力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

10月31日至11月1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大會在英國格拉斯哥召開,這是《巴黎協定》進入實施階段后召開的首次締約方大會,會議達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一攬子決議。其間,中美兩國聯合發布《中美關於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有效提升了各方合力應對氣候變化的信心,積極建設性地推動了大會進程,為彌合各方分歧、擴大共同立場注入了動力。

中國是推動達成《巴黎協定》的重要貢獻者,也是落實《巴黎協定》的積極踐行者。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埃斯皮諾薩認為,中國作為擁有龐大人口和面對許多其他社會經濟優先事項的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這一人類最緊迫的議題方面,顯示出了巨大的勇氣。

4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以視頻方式出席領導人氣候峰會時用“六個堅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色發展”“堅持系統治理”“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系統闡釋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的核心要義與實踐路徑。坦桑尼亞《衛報》國際版主編本杰明·麥格納表示,中國向世界展示了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決心,增強了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信心。“‘六個堅持’體現了中國領導人對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遠見卓識和庄嚴承諾。這些承諾有著詳細的目標和計劃,令人信服。”

今年1月,中企投資承建的阿根廷赫利俄斯風電項目群羅馬布蘭卡一期、三期項目正式投入商業運營,該項目群全部投產后預計每年將為當地提供16億千瓦時清潔電力,每年可讓阿根廷減少燃煤65萬噸,碳排放減少180萬噸﹔7月,中企承建的哈薩克斯坦圖爾古孫水電站實現全部機組投產發電,裝機容量24.9兆瓦,多年平均發電量可達7980萬千瓦時,每年可減排約7.2萬噸﹔12月,中企投資承建的克羅地亞塞尼風電項目正式投入運營,預計每年可貢獻約5.3億千瓦時綠色電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6萬噸……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多邊合作,大力開發與推廣清潔能源技術,通過設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等行動,同許多發展中國家開展務實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合作成果看得見、摸得著、有實效。

國際能源署署長比羅爾認為,中國積極開展清潔能源國際合作,極大助力實現全球能源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目標。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表示,中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援助發展中國家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科學理念指引實踐 綠色發展造福民眾

“眼中有花、窗外有綠﹔路景相融、一站一景。”剛剛全線開通的中老鐵路,是中老友誼之路,也是一條綠色生態之路。工程成功繞避各類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環境敏感點,設置專門的動物遷移通道和防護柵欄,充分保護沿線的亞洲象、熱帶雨林等資源。

綠色,正成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鮮明底色。在巴西,美麗山二期項目跨越巴西5個州、81個城市,為避讓自然保護區,光是塔位變更就有161處,恢復植被1100公頃。在埃塞俄比亞,中國援助的微小衛星幫助當地農林部門及時獲取氣象、水利等數據,更有效應對自然災害。在非洲薩赫勒地區,中國理念和技術元素深度融入非洲“綠色長城”工程建設。一個又一個綠色項目助力當地可持續發展,為推進全球環境治理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截至目前,中國與28個國家共同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倡議﹔“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覆蓋40多個國家的150余家中外方伙伴﹔“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台納入100多個國家的生物多樣性相關數據,120多個國家的環境官員、研究學者和技術人員2000余人次參加了綠色絲路使者計劃﹔實施“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建立“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英國氣候變化委員會首席執行官克裡斯·斯塔克說,綠色“一帶一路”帶給世界的最大好處,就是工業的進步和低碳能源生產成本的降低,整個世界都將從中受益。

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科學理念是實踐的指引。“生態文明建設並不是說把多少真金白銀捧在手裡,而是為歷史、為子孫后代去做。這些都是要寫入歷史的,幾十年、幾百年的歷史。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真正對歷史負責、對民族負責,不能在歷史上留下罵名。”中國領導人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強烈的責任擔當推動和引領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國國家人文科學院院士小約翰·柯布說,謀發展,需要長遠地考慮全體人民的未來與福祉,而非一時之利,“而這正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團結合作是必由之路。“要攜手合作,不要相互指責﹔要持之以恆,不要朝令夕改﹔要重信守諾,不要言而無信。”中國堅定踐行多邊主義,努力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呼吁應充分重視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困難和關切,發達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要多作表率,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能力建設等方面支持。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伊麗莎白·穆雷瑪說,中國的生態文明理念對各國達成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至關重要,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方面,中國的實踐值得各國借鑒。

中國之聲,激蕩世界﹔中國行動,廣受贊譽。應對氣候變化任重道遠,但隻要各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同舟共濟、守望相助,人類必將能夠科學應對全球氣候環境挑戰,努力把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留給子孫后代。

(責編:焦隆、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