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特別關注

北京市懷柔區九渡河小學

讓山村少年有根有光有遠方(教改一線·校長和學校的故事)

本報記者 趙婀娜 吳 月
2022年01月23日09:0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山村少年有根有光有遠方(教改一線·校長和學校的故事)

深冬,從北京市中心一路往北,駛過長長的高速公路,波光粼粼的懷九河時隱時現。穿過山間隧道,九渡河小學映入眼帘。

這裡地處燕山南麓,附近80%以上的土地都是大山。

走進學校,眼前一派生機:星辰灣、玉蘭軒、栗花圃……每個教室都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學習工坊裡,尤克裡裡、手工皂、山楂醬,都是學生親手制作﹔操場被繪以天空的顏色,孩子們奔跑嬉鬧﹔轉到小小動物園,一聲呼哨,羊駝和小鹿爭相奔跑過來……

而兩年前,這所學校的樣貌還不是如此。僅有20多名鄉村老師,學歷層次不高﹔校舍比較簡陋,學校學業質量總體落后。

變化,源自一位新校長的到來。2020年1月,基於北京市海澱區與懷柔區加強教育合作的探索,北京十一學校一分校副校長於海龍來到九渡河小學擔任校長。

短短兩年,學校換了模樣。變化是怎麼發生的?記者來到這裡,探尋校長與這所山村小學的故事。

讓孩子愛上學校

“學校要與孩子的天性‘合作’”

於海龍上任后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重新讓孩子愛上學校。

盡管做好了應對各種難題的准備,來到九渡河小學的第一天,在北京市城區學校任教10余年的於海龍還是被眼前的景象嚇了一跳:整個校園還是傳統學校的樣貌,跟他小時候的鄉村小學很像。校園裡幾乎沒有游樂設施,學生活動范圍局限在兩棟二層小樓﹔空地不少,但橫七豎八停滿私家車﹔教師宿舍佔據好幾棟平房,門前晒著花花綠綠的被子。

家長說,孩子不愛上學,每天被趕著去學校。老師們抱怨,孩子的眼神很迷茫,對學習沒有信心。

“這樣的學校,學生怎麼會喜歡?”在於海龍看來,學校要與孩子的天性“合作”,把空間還給學生,把校園變成樂園。唯有如此,學生才能愛上學校、愛上學習。

在九渡河小學的第一個暑假,於海龍整整45天沒回家,從每個角落改造校園空間。

開學后,孩子們驚喜地發現,還是那幾棟房子,但裡裡外外都變了:停車場變成了游樂園、運動場﹔上鎖的教師宿舍變成了6個特色學習工坊﹔教室門上,門把手的高度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身高設計﹔教室裡,高高的講台消失了,老師們把辦公桌搬到后方,與學生始終在一起﹔校園后的荒地變成了種植養殖基地,小雞、白鵝、家兔悠然自得……

學生們看到學校的變化,開心極了,都爭搶著問,周末能不能也來學校。

校園空間改造后,學習也變得無處不在。三年級的數學課搬到了白菜地,孩子們不僅在勞動中收獲白菜,還計算白菜數量、運用測量工具選出“白菜王”﹔六年級的數學課則從“木工坊”出發,同學們從工坊產品會員價折扣的計算過程中,學習百分數的知識點。

“生活即學習。課程與生活鏈接,學習才更有針對性。”在於海龍看來,為孩子們提供環境優美、資源豐富的“學習場”,才有可能實現自主學習。

如今的九渡河小學,學習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項項校園裡的真實任務,孩子們樂在其中。四年級學生王彥婷告訴記者:“學校以前沒有游樂場,沒有可愛的動物朋友,上課也很枯燥。現在的課程豐富多彩,學校也變得越來越有趣!”

讓孩子愛上鄉土

“做‘有根’的教育”

讓孩子愛上學校,於海龍實現了第一步的“小目標”。可是,他並不滿足。對於在北京密雲鄉村成長起來的他,有一個問題始終縈繞心間:要不要把城市的課程照搬到鄉村?鄉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的異同在哪裡?

再次來到九渡河小學,記者正趕上學生社團活動,校園裡格外熱鬧。孩子們專心致志地沉浸在做木工、捏陶泥、晒果干等具有鄉土氣息的活動中。每個社團都立足學校周邊的鄉土資源,也都基於鄉村的真實需求。

“育人是學校的核心使命。在鄉村,就是要培育熱愛鄉村、將來能反哺和建設鄉村的人。”於海龍希望做“有根”的教育。

可是,師資從哪裡來?他將目光投向廣袤的山區,帶領老師們在附近6個村貼出招聘“鄉村教育合伙人”的海報:“尋找九渡河地區心靈手巧的能工巧匠,隻要您有一技之長,即可申請加入我們……”

家住二道關村的韓建鵬自家開著木器加工廠,一看到海報就報了名。在學校門口參加面試時,他瞅見不少熟人:點豆腐的、做燈籠的、養蜜蜂的、開民宿的……短短兩周,學校就選拔出40位手藝人。如今,韓建鵬每周來到學校的創造工坊,協助學校老師指導“想與做木工公司”社團。

五年級學生崔雨晗向記者展示了她設計的栗子收集器:這是一個有點像簸箕的工具,底端是布滿皮筋的木框,往下一按、一晃,栗子就收集到皮筋上。“家裡收栗子更方便了!”小臉蛋紅扑扑的崔雨晗還是社團的“副總經理”,她帶著稚氣,一板一眼地向記者解釋社團名稱“想與做”的含義:“想怎麼做就能怎麼做,把夢想變成現實!”

如今的九渡河小學,鄉土元素隨處可見。在一牆之隔的非遺工坊,孩子們檢測了周邊17個村庄的土質,嘗試用本地泥土燒制陶瓷﹔創美工坊的孩子用九渡河的花草制作純露,留住田野的味道﹔田園工坊的孩子學會了做豆腐、豆干……

除了社團活動,綜合課教師還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老師帶我們來到鱗龍山、鷂子峪古堡,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的家鄉。在剛剛結束的九渡河名人榜活動中,我還認識了家鄉的名人。以后,我也想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六年級學生王金旭自信地說。

記者留意到,於海龍的辦公桌旁貼著全校140個孩子的照片,每張照片下不僅有孩子的姓名,還特地注明了每個人所在的村庄。在他看來,每個村庄有不同的氣質,要通過教育的力量,讓人與鄉村相互滋養。

讓孩子更加自信

“一次小小的成功,很可能會改變孩子的一生”

九渡河小學的學生中,有1/4是留守兒童,還有一些來自當地福利院,幾乎每個班裡都有離異、單親等家庭情況特殊的孩子。激發孩子的自信,從而獲得一生成長的動力,是於海龍給自己設立的又一個“小目標”。在他看來,一次小小的成功,很可能會改變孩子的一生。

14分58秒!校門口的“校園吉尼斯”榜上,李想(化名)的爬山紀錄至今未被超越。那天,在漫天飛揚的彩帶中,同學們為他戴上用板栗、軟陶和樹葉編織的花環。“很開心!”回憶接過証書的場景,李想咧嘴笑了。

“一到三年級,我沒聽他說過一句話。”班主任老師告訴記者,李想從小在福利院長大,曾經特別腼腆,“是個不太被人知道的孩子”。可如今,這個曾經“不太被人知道的孩子”已經成了學校的小名人,“是學校裡跑步最快的男生!”

這樣的故事,每位老師隨口就能講出好幾個。原來,自信地追著記者展示陶藝作品、想當陶藝師的小欣,也曾是一個極度內向的孩子﹔最愛學校游樂場和蹦蹦床的小婷,一年級第一學期幾乎每天哭著上學﹔在教室后方的玩具桌靜靜玩樂高的小樂,剛入學時曾一度情緒激烈、大喊大叫……九渡河小學的老師們告訴記者,與入學之初比,現在,孩子們眼裡“有光了”。

2021年的最后一天,是九渡河小學一年一度的狂歡節,也是孩子們一年中最期待的日子。當裝扮成電影中魔法學校校長的於海龍出現時,全場沸騰了。他揮動手中的“魔法棒”,宣布2022年要為師生完成的10件實事:舉辦農田音樂會,開設校園農場,建設游戲化闖關營地……每說完一件,孩子們都蹦著跳著,開心極了。

在笑聲中,記者走出校園,冬日的暖陽照著校園門口的幾行大字:腳下有根,胸中有志,眼裡有光,人生有為。

久久注視著這幾行字,我們不僅能看到一所學校的未來,也能看到這片土地的未來。

(責編:焦隆、杜昱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