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特別關注

建設新鄉村,江西共青城——

鄱陽湖畔村庄美

本報記者 王 丹
2022年01月25日08: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鄱陽湖畔村庄美

  以產業激發鄉村活力,拓就業增加村民收入,用文化豐富鄉村生活。

  2021年以來,江西省共青城市堅持統籌兼顧、城鄉一體化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著力打造產業興、村民富、文化濃的新鄉村。

  產業興,激發鄉村活力

  步入江西省共青城市江益鎮栗坂村,屋頂、晒場上,晒著滾圓光亮的油茶果。“去年油茶收成不錯,我一共種了10多畝,收成5000多公斤,有1萬多元的收入。”栗坂村脫貧戶胡慶紅笑得合不攏嘴。

  近年來,共青城市務實發展高效農業、精品農業,推進“一鄉一園”建設。

  在栗坂村,通過駐村工作隊引導、村兩委動員、致富帶頭人和種植大戶帶動,全村共培育發展油茶種植1500余畝,並成立坂上人家油茶開發專業合作社,同時整合資金45.5萬元,建成集加工、倉儲、銷售於一體的成品油加工車間。

  “坂上人家合作社目前已投入資金80多萬元,農忙時,合作社需要40多名工人晾晒、碾茶籽,每人每天有150元的收入。”栗坂村駐村第一書記劉孝波說,村裡的水土很適合種植油茶。

  “2021年,合作社收了30萬斤左右油茶果,還無償幫助本地農戶外銷了30多萬斤。銷售額至少比2020年增長5倍以上。”合作社負責人呂晉寶很高興。

  “既要綠水青山美,又要業興百姓富。”劉孝波介紹,油茶產業經濟價值高,又能涵養水源,是一個綠色富民產業。

  2021年,全村共收獲200多萬斤油茶果。“下一步,我們計劃投入100萬元左右,按照‘企業化、產業化、基地化’的思路,與南昌大學、江西農業大學等相關專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強化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市場推廣。” 劉孝波說。

  村民富,幸福鄉村生活

  “我年紀大了,不方便繼續外出打工。在菌菇基地上班,不僅可以賺錢養家,離家近,還幫老伴謀了一份事做,真是改變了我的生活。”在澤泉鄉觀音橋村戢家垅小組菌菇養殖基地,脫貧戶王紹傳一邊整理香菇一邊說。

  2021年6月,共青城市澤泉鄉觀音橋村第一書記、村干部、致富帶頭人等一行人跟隨市鄉村振興局到南昌等地考察食用菌種植。經過前期考察,歷經3個多月廠房改造,2021年10月,觀音橋村戢家垅小組建立了菌菇養殖基地。

  “前期我們先試種香菇,第一批上3萬根菌棒,可產約1500公斤。2021年11月開始第二批4萬根菌棒種植。”觀音橋村鄉賢戢海生說,1個菌棒平均可產1公斤左右香菇,根據香菇成色可賣10—16元/公斤不等。

  菌菇養殖基地的成立,不僅為村裡提供了就業崗位,還增加了村集體收入。

  當前,觀音橋村的綠茶產業每年可為村裡增加村集體收入4萬元,增加長期就業崗位20個,臨時就業崗位80個。

  共青城市大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強動態監測。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方便群眾在家門口就業,讓群眾既有收入,又能兼顧家庭,讓村民日子更有甜頭、更有奔頭。

  文化濃,夯實鄉村底蘊

  走進共青城市金湖鄉江流村,目之所及的是一幅美麗鄉村畫卷。金湖鄉“共青精神”體驗園、共青墾殖場舊址等紅色景點,吸引著越來越多市民及周邊地方的干部群眾至此追尋紅色記憶。

  挖掘鄉村文化,開展文化活動,以文旅帶動鄉村振興。近年來,金湖鄉以江流村“共青精神”體驗園主題實物展覽為主基調,結合時代脈絡,將鄱陽湖生態文明展示館等景點納入村部紅色旅游平台,打造了一條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紅色專線”。把這片紅色土地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共青精神”傳承基地。

  村裡人氣旺了,村民們也紛紛端起了旅游的“金飯碗”。“共青精神”體驗園等紅色教育基地開園以來,已接待慕名而來的游客3萬余人,帶動了村部周邊的民宿熱,紅色旅游產業銷售、農家樂等項目也在快速發展,農民轉變成宣講員、服務員,口袋“富”了,精神“實”了,日子越過越有味。

  版式設計:張芳曼

(責編:周婉婷、焦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