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人民日報看甘肅>>人民日報看甘肅

生態保護擦亮黃河文化名片(黃河觀禮①)

——訪中國文化產業協會副會長范周

劉發為
2022年05月17日08: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生態保護擦亮黃河文化名片(黃河觀禮①)

萬裡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從青藏高原出發,黃河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九省區,流域面積約75萬多平方公裡,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從古至今,滔滔黃河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孕育了輝煌燦爛的黃河文化。今天,古老黃河的保護與發展正翻開歷史新篇章。

“美麗中國”版特開設“黃河觀禮”欄目,今日刊發第一期,以饗讀者。

——編者

2021年6月至9月,文化和旅游部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調研課題組深入研究沿黃九省區的經濟、生態、文化等情況,中國文化產業協會副會長、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范周作為課題組負責人,率領團隊自三江源啟程,至東營入海,途經九省區黃河全線及白河、渭河、汾河、伊洛河等主要支流,詳細了解各省區的政策規劃編制、文藝創作展演、文物保護、非遺傳承、公共文化服務、產業發展、沿黃景區和基礎設施建設等現狀做法,對黃河文化進行系統梳理和總結。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對此,您有何體會?

范周:黃河文化是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千百年來人們創造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也是中華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主體文化之一。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誕生了中國早期的文化形態。黃河文化作為主體文化不斷融合吸收其他地域文化,逐漸形成了以黃河文化為核心、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

黃河文化的基本內核在於其作為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所表現出的精神氣質和價值取向,這其中既包括同根同源、家國一體的心理結構,也包括崇德重義、自強不息的人文精神,展現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特質和民族性格。

基於黃河而生的黃河文化,首先是一種河流文化,人河關系的和諧共生是黃河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永續動力。黃河文化緣河而生,流域內的人們以河流水事活動為載體,在“天人合一”觀念的指引下追求人與河流、自然和諧相處。

黃河文化也是對不同區段干支流孕育出的區域文化共性的高度概括和提煉升華。黃河流域在不同歷史時期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圈,統一於黃河文化之中。

內涵豐富,包含眾多時空交織的文化要素,此乃黃河文化的一大特點。黃河文化是多層次的文化共同體,譜系層次在一定程度上類似同心圓模型,從內向外逐層擴展,依次劃分為“精神層面——制度層面——物質層面”,不同層次的內容共同構成黃河文化的核心內涵與外延。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對於華夏民族性格的塑造、精神的凝聚發揮關鍵作用。由黃河流域誕生的文化不斷延續拓展,不同時期輝煌燦爛的成就和影響文明進程的創新大多深植於黃河文化,黃河文化是重要的直根系。

黃河文化還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集體文化記憶,其融合包容的特性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華夏自古即為一體,黃河文化的綿延賡續反映出各民族共同創造出中華文明歷史。開放包容的黃河文化構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精神紐帶。

隨著時代發展,黃河文化的內涵也日益豐富,對於凝聚民族共識、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黃河文化串聯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使三者一脈相承,積澱著深厚的文化基因,彰顯出文化自信的底氣。

人與生態的關系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記者:黃河上中下游的生態樣貌不盡相同,生態條件在黃河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范周:生態是黃河文化誕生、延續之本,是民族生存發展之基。生態條件在黃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為黃河文化的發展提供基礎性條件。黃河從涓涓細流到奔騰入海,由於生態樣貌不同,在上中下游呈現出不同景觀。

一方面,生態條件是黃河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正是由於黃河各區段的生態樣貌不盡相同,在黃河上中下游分別形成了具有不同特點的河湟文化、關中文化、河洛文化、齊魯文化等,共同彰顯黃河文化的多樣性特征。“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態條件浸潤在人們實踐生活中,推動黃河文化的形成與延續。調研期間課題組發現,生態條件較為脆弱的上游地區省份更加注重水源涵養和生態保護。例如,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近年來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積極承擔黃河上游地區的責任和使命,著力提升水源涵養能力。

另一方面,生態條件與黃河文化息息相關,其變化和發展不斷豐富黃河文化的時代內涵。黃河寧,天下平。黃河文化史就是一部治黃史,是對黃河生態條件的改善與探索。不同歷史時期,人與生態的關系成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條件與黃河文化緊密相連。統籌處理好生態條件與黃河文化的關系不僅能夠確保黃河安瀾、造福人民,而且可以不斷為黃河文化注入新的動力,實現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記者:黃河生態保護、黃河文化傳承與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

范周:黃河生態保護、黃河文化傳承與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之間相互聯系,辯証統一。黃河生態保護與黃河文化傳承既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推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黃河生態保護是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舉措,在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中具有優先地位。生態興則文明興,加強黃河生態保護有助於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在守住生態底線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生態保護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路徑。例如,內蒙古自治區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擺在突出位置,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通過減少入黃泥沙,增強黃河岸線及其支流流域水土保持能力,謀求高質量發展。

黃河文化傳承是傳承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在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凝心鑄魂的作用。黃河文化傳承有助於傳承文化基因,延續歷史文脈和民族根脈,為黃河文化注入時代內涵,為黃河文化的傳承弘揚凝聚精神力量。課題組調研期間詳細考察了地處黃河下游地區的河南、山東等地在黃河文化傳承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河南省成立工作專班,切實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建設黃河國家博物館,系統保護黃河文化遺產,進一步打響“黃河牌”﹔山東省在加強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的同時不斷挖掘黃河文化資源,依托重點文旅項目實現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為此要堅持全局觀,統籌處理好生態、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實現黃河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與高質量發展有機結合。

摸清家底,更好保護與傳承黃河文化

記者:在您看來,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黃河文化?

范周:當前黃河文化保護面臨諸多挑戰,有待進一步完善:黃河文化保護力度不夠,成果轉化效率不顯著,區域合作力度不足。因此,要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第一,加大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頂層設計,發揮好相關政策引領和制度規范的作用,建立健全保護黃河文化體制機制。

第二,摸清家底,梳理黃河文化資源。挖掘好、利用好“講好黃河故事”的素材,分門別類做好黃河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實現黃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第三,調動全社會力量,加強區域間合作。傳承文化基因,共同探索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各種形式。發揮智庫組織、社會力量的作用,增強人民參與保護黃河文化的積極性。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5月17日 第 08 版)

(責編:焦隆、周婉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