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健康

中國醫改,有中國式辦法(健康新征程③)

本報記者 王美華
2022年11月08日14:0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醫改,有中國式辦法(健康新征程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堅持預防為主,加強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規范民營醫院發展。

努力解決群眾看病就醫難題,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之路,是中國醫改的目標。國家衛健委體制改革司一級巡視員朱洪彪表示,我們將立足國情,充分發揮制度優勢,繼續探索用中國式辦法破解醫改這個世界性難題。

改革支付方式

把醫保基金花在刀刃上

挂號、檢查、取藥……在這個就醫過程中,如果您是醫療保險參保人,超過起付線后,每一項花費都有一部分由醫保基金承擔。

如何用好群眾的“看病錢”“救命錢”?

“支付機制是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能的關鍵機制。”國家醫保局醫藥服務管理司司長黃華波說,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不僅是醫保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也是群眾獲得更高質量醫保醫藥服務的需要。

國家醫保局醫保事業管理中心負責人隆學文表示,支付方式改革是為了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能,用有限的醫保基金為參保人購買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同時激勵醫療機構和醫生主動規范醫療服務行為,提升控制成本的內生動力,促進分級診療。

2019年以來,國家醫保局先后啟動30個城市的DRG(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國家試點和71個城市的DIP(按病種分值)付費國家試點。2021年底,101個城市已經全部進入實際付費階段,基本達到預期的效果,並推動醫保管理機制的深刻轉變,包括醫保付費從按項目付費向價值付費轉變、從最終買單向主動作為轉變、從單純的手工審核向大數據運用轉變、從粗放的供給側管理向精細的供給側管理轉變等。

今年,國家醫保局啟動了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動計劃,明確到2024年底,全國所有統籌地區全部開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蓋所有符合條件的開展住院服務的醫療機構。

“一是狠抓統籌地區、醫療機構、病種分組和醫保基金的全覆蓋﹔二是完善核心要素管理與調整機制,健全績效管理與運行監測機制,形成多方參與的評價與爭議處理機制,建立相關改革的協同推進機制﹔三是牢牢抓住專業能力、信息系統、標准規范和示范點的建設,夯實基礎,確保支付方式改革行穩致遠﹔四是引導和協調醫療機構重點推進編碼管理、信息傳輸、病案質控和內部運營機制建設的協同。”國家醫保局醫藥管理司副司長李淑春介紹,目前,全國共有200多個地區正在推進住院費用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下一步將持續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監測支付方式改革的成效,真正發揮醫保支付“牛鼻子”作用,推動醫保高質量發展。

構建診療新格局

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

過去10年,中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持續深化,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速破解。國家衛健委體制改革司司長許樹強介紹,未來將從4個方面打出組合拳,推動構建有序的就醫和診療新格局。

持續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在國家層面,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設置和建設工作,減少跨區域就醫。截至今年7月,已經有20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加入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范圍,3批共50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落地實施。“力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在今年年底覆蓋全國所有省份。”許樹強說。

持續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規范化建設。截至2021年底,全國建有各類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近98萬個,衛生人員超440萬人。第六次衛生服務統計調查顯示,90%的家庭15分鐘內能夠到達最近的醫療點。目前基層診療量佔比長期保持在50%以上。下一步,要加大基層全科醫生培養培訓的力度,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提升鄉鎮衛生院的服務能力。

進一步發揮信息化在分級診療中的積極作用。建設遠程醫療協作網,縮小區域間服務能力差距。推動醫聯體內信息互通、數據共享,搭建分級診療信息化平台,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雙向轉診、預約診療等提供技術支撐。

完善促進分級診療的體制機制。強化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做好區域醫療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構建多元復合式醫保支付方式,充分發揮醫保對供需雙方的引導作用﹔加大對基層人才隊伍建設的投入力度,讓基層留住人才﹔增加分級診療在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績效考核中的權重。

“以周口市為例,市級成立‘三集團一中心’,組建互聯網醫院,建立國家級臨床研究合作中心、省級區域醫療中心,開展重點專科建設﹔縣級成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管理委員會,組建醫療健康服務集團,實行縣鄉人財物統管、責權利一體。”河南省周口市委書記張建慧表示,通過市級醫院專家、學科、管理“三下沉”,縱向貫通市縣鄉村四級醫療資源,實現市域醫療資源協同發展,群眾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康復不出鄉、小病不出村”。

賦能公立醫院

發揮中流砥柱作用

公立醫院是中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也是群眾看病就醫的主要場所。在滿足群眾日常就醫服務需求和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公立醫院都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指出,國家衛健委對公立醫院提出“三個轉變、三個提高”的發展要求。“三個轉變”即發展方式要從規模擴張向提質增效轉變,運行模式從粗放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資源配置要從注重物質要素轉向注重人才技術的要素來進行轉變。“三個提高”即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提高醫療服務效率和提高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以省為單位,在11個綜合醫改試點省份率先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對省域內各級各類、分門別類的公立醫院,明確具體目標、重點任務清單和配套措施清單,探索各級各類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以地市為單位,實施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項目。”許樹強介紹。

“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落腳點在於維護公益性,維護公益性的前提就在於堅持政府主導、公立醫院主體地位。”江蘇省蘇州市副市長季晶介紹,近年來,蘇州推出了“轉、推、定、改”一系列舉措。

轉,就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明確衛生健康部門的管醫職責、公立醫院的獨立法人地位,明確權責義務。

推,就是推進醫保、醫療、醫藥“三醫聯動”,全市居民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比重持續降低。

定,就是確定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制定公立醫院章程,建立符合醫院實際、發展重點的管理制度,提升醫院績效管理效能效率。

改,一是改革體系,目前全市所有公立醫療機構都納入醫聯體,建成11個城市醫療集團、15個縣域醫共體,98個專科聯盟、29個遠程協作網,縣域內就診率超過98%﹔二是改進模式,大力推進多學科會診、日間手術、責任制整體護理及中醫綜合診療模式﹔三是改善服務,深化智慧健康建設水平,市民就醫隻需一部手機。

“通過以上舉措,讓健康惠民落實到‘最后一公裡’,提升老百姓就醫獲得感,真正讓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落腳到公益性上,實現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宗旨。”季晶說。

(責編:焦隆、周婉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