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 砥礪前行
蘭州新區奮力譜寫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新篇章

蘭州新區供圖
蘭州新區供圖
蘭州新區供圖
蘭州新區供圖
從2012年到2023年,11年眾志成城,11年披荊斬棘,11年砥礪前行。“粉筆黑板”向“智慧教學”轉型,見証了新區教育辦學條件的提檔升級﹔“義教均衡”向“優質均衡”邁進,見証了新區教育發展質量的可喜變化。這11年,是堅守初心的11年,是櫛風沐雨的11年,更是開拓創新的11年。
這11年,蘭州新區全面深化教育領域改革,不斷擴大教育優質資源,持續改善辦學條件,聚焦“引”“領”“新”“擴”“優”“深”“合”“減”“嚴”,積極回應群眾期盼,把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人民群眾對教育工作的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不斷提高。
多年以來,新區黨工委、管委會高度重視推動教育事業發展,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主動超前布局、有力應對變局、奮力開拓新局,持續增加教育投入,推動各類教育協調均衡優質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2023年新增學前教育學位2160個、高中學位2700個、義務教育階段學位6900個。面向全國招錄引進教師437人,實施教師隊伍建設“雁陣工程”,通過培養一批名師、培育一批改革創新成果、打造一批優秀教育主題活動,形成“群雁競飛”的教育人才發展格局。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不斷深化,中小學入學制度持續完善,深入落實“雙減”工作,中考、高考改革穩妥推進,職業教育改革深入實施,教育評價機制改革取得新進展。
聚焦“引”字,放眼全國吸納教育人才
“2023年秋季,18位優秀的青年教師加入三小,為我校教師隊伍注入新鮮的血液,改變了我校教師結構性短缺的現狀。”蘭州新區第三小學校長費克仁說。
站在國家級新區的高度,蘭州新區制定與城市發展相匹配的高端教育人才引育辦法,推出競爭性薪資、保障性住房、開放性流動等一系列優惠措施。2017年以來,面向全國引進教育人才1672人,其中引進名校(園)長5名,市級以上骨干教師310名,為新區名、優、特教師成長搭建平台,落實生活待遇,構筑起金字塔形的師資培養梯隊。
聚焦“領”字,示范帶動促進教師成長
宋崢,中共黨員,蘭州新區高級中學教師。作為甘肅省骨干教師的他,不但是隴原名師宋崢高中語文工作室和蘭州新區骨干教師工作室領銜人,而且主持並完成《加強區域學科研究,構建區域學科研究共同體》等10項省級課題。
發揮黨建示范引領作用,以點帶面推進學校黨支部標准化規范化建設。依托名校長、骨干教師工作室,開展教師基本功大賽,做到老年教師老當益壯、中年教師有所作為、青年教師奮發向上。以隴原名師、省級特級教師為骨干,設立5個名校(園)長、27個名師(骨干教師)工作室。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依托“情境教育”“新教育”等教改實驗項目為抓手,推進骨干教師發展成黨員、黨員培養成骨干教師的“雙培養”機制,現有甘肅省特級教師3人,隴原名師4人,甘肅省園丁獎獲得者16人。
聚焦“新”字,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今年7月上旬,“發揚藝術之光 共建魅力西岔”藝術展(第一期)圓滿收官。短短13天,這場由蘭州新區第二初級中學王亮老師領銜,學校美育工作坊和社團平台集體創作而成的展覽,吸引參展人數超過千人次。
堅定不移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創新思政教育,突出五育並舉,培養時代新人,蘭州新區第二初級中學榮獲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搶抓“教育信息化2.0”機遇,新區所有學校全區域實現百兆光纖布點,教學班級和功能教室“班班通”設備配備達到100%,小學50座、初中56座標准計算機教室全部配齊。設置“首席信息官”,通過“名師在線”“專遞課堂”“網絡教研”等方式,使得多元化優質教育資源能夠更便捷地輸送到偏遠農村等地區,基礎教育階段師生網絡學習空間開通率100%,受益學生20086人。
聚焦“擴”字,持續增加優質教育資源
金秋時節,走進蘭州新區第十小學,教學樓寬敞明亮,校園文化元素隨處可見。布局合理、設施先進、功能完備的蘭州新區第九小學更是令家長們眼前一亮。
主動對接省、市教育名校,推動名校在新區辦分校,擴大新區招生計劃及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11年來,新區教育事業投入超過300億元,新區有各級各類學校170所。其中,幼兒園64所,小學38所,高級中學5所,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5所,九年一貫制7所,普通高等學校3所,高等職業院校4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5所,民辦教育培訓機構36所,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基地1所。公辦園由1所增加至28所,民辦園從11所增加到36所,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100%,幼兒入園人數由2229人增加到12146人,增長了近6倍。
聚焦“優”字,科學調配教育資源流動
邀請省內外名校長進行培訓,組織召開校長論壇,交流管校治教經驗,提升校長“頭雁”能力,蘭州新區實驗教育聯盟田春雷名校長工作室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幫助聯盟校迅速成長。
以優質教育資源均衡供給為目標,完善教師補充、培訓、交流等各項機制,有序引導骨干教師與一般教師插花定崗,鼓勵城區學校教師到農村薄弱學校支教。深化“縣管校聘”,推行校長職級制改革,提升校長隊伍管理水平,強化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完善義務教育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印發《蘭州新區教育系統教師調動、支教和交流管理暫行規定》。根據教師學科結構、年齡結構、學歷結構等實際情況,每年結合各學校實際情況對教師進行整體優化調整。
聚焦“深”字,著力豐富教學實踐內涵
“多一門技術,多一本技能等級証書,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大有幫助。”剛剛取得智能網聯汽車檢測與運維1+X職業技能等級考証的祝雲鵬,是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2018級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學生,通過參加等級考証,他不僅對車載網絡、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定位系統等專業知識有了新的認知與儲備,更對自己的職業生涯信心滿滿。
以“技能甘肅”建設為契機,建成全省最大職教教育園區,創新成立甘肅中德學院,推進校企合作、職普融通、校“園”合作,成立5家產業學院,校企共建60余個校外學生實踐與就業基地。採用區域教研、綜合教研、主題教研以及教學展示、現場指導、項目研究等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針對性和創造力。在新區一中、實驗幼兒園分別設立新區中小學研訓基地、新區學前教育師資研訓基地,組織教師進行層級式教研培訓,打造專業化的學習型教師團隊,啟發學生將學科思想與實際問題相結合,激發學生內生動力。
聚焦“合”字,持續優化教育供給體系
“綠色化工產業園的繁榮也讓學校的生源發生變化,2021年至今,新興產業工人子弟已增加至50名左右。”蘭州新區源泰陽光學校副校長賈平均告訴記者,為了吸納附近新興產業工人子弟入學,該校大力完善教育教學基礎設施設備,並不斷補充師資隊伍建設,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制定學校發展中長期規劃。開學后,學校還將對新入學的新生做好調查走訪,建立好台賬,尤其特殊家庭的孩子,做好一生一台賬。
根據新區規劃,及時調整教育規劃布局,啟動以名校(園)長為引領的“一體化辦學”改革。通過校際聯動,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以8所校(園)為牽頭學校,成立8個教育聯盟,實現義務教育“一體化”全覆蓋,以強帶弱,抱團發展。同時,制定特殊群體子女入學“綠色通道”,簡化入學條件和辦理手續,解決移民安置、出城入園隨遷子女入學萬余人。落實“隨班就讀”“送教上門”“學生資助”等政策,真正做到教育暖心“一個都不能少”,以優質的教育資源聚集人氣,助推新區產業發展。
聚焦“減”字,大幅壓縮學生課業總量
“在‘雙減’政策落實后,語文教學如何做到減負提質、以減促增,我也是在不斷地學習中摸索前行。”作為一名一線教師,蘭州新區第二小學教育聯盟語文教師任可桃時常自我反思,認真溫習《語文課程標准》,進一步明確了年段目標﹔每天認真研究教材,把握好每節課的重難點,備學法,備學情﹔在集體備課時,和同級老師互補共享,形成有針對性的案例﹔在課堂上積極啟發、開導、點撥學生,讓每位學生學有所得﹔改變評價方式,關注學生的每一天、每一節課上的進步。“雙減”后的每一天,任可桃都過得十分充實。
通過高質量作業體系建設,開展“作業攻堅戰”,努力設計好每一份作業,作業壓減率達30%。在全省率先實施課后服務,鼓勵學校推行“一校一方案”,競技疊杯、體育舞蹈、陸地冰壺等特色體育項目先后引進校園。規范校外培訓機構辦學行為,線下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壓減清零,校外培訓機構銀行預收費監管賬戶與風險保証賬戶全部建立。
聚焦“嚴”字,淬煉鍛造過硬教師隊伍
“一、七年級學生名單由計算機按性別自動生成,各班人數相差不超過一人。”8月25日下午,在蘭州新區瑞嶺名郡學校新生分班現場,學校負責人正在介紹“陽光分班”工作流程,說明監督小組成員的構成,介紹一、七年級任課教師的基本情況。從2023年秋季起,該校全面執行年級新生“陽光分班”實施方案。
始終堅持“嚴”的主基調,壓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一嚴到底糾治“四風”。聚焦學位管理、后勤基建、物資採購、資金使用、學生資助、職稱評定、招生入學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大監督、執紀、問責力度,強力整治教體領域“微腐敗”現象。以清為美,以廉為榮,加快構建以清廉黨風為統領、清廉師德為基礎、清廉制度為保障、清廉文化為支撐的學校建設體系,營造了政風清明、校風清淨、教風清正、學風清朗的良好教育生態。
十一年砥礪前行,十一載春華秋實。回首來路,成就喜人﹔展望未來,催人奮進。“十四五”期間,蘭州新區教育系統將以加快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為目標,聚焦人民群眾所急所需所盼,拼出精氣神、跑出加速度、干出高質量,用廣大教師的“辛苦指數”換取人民群眾的“滿意指數”,讓民生福祉“節節攀升”、幸福生活“觸手可及”。
當前,強省會的號角已經吹響,蘭州新區將在高質量發展賽道上奮力沖刺、爭先創優,以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為基礎、以全民素質的普遍提升為保障、以更多更優秀的人才集聚作支撐,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對標“產業集聚、人口激增、新城崛起”發展大勢,大力實施“教育強區”戰略,以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助力新區人才快速聚集、產業加速升級,奮力書寫蘭州新區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