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縣:實施垃圾分類 提升鄉村“顏值”

秋日,走進康縣豆壩鎮,干淨整潔的道路和井井有條的屋舍映入眼帘,不時能看到垃圾收集車穿行於各村之間。
如今的豆壩鎮既有“顏值”,又有“氣質”。今年以來,豆壩鎮以黨建為引領,聚焦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重點任務,探索了初分類、村收集、鎮清運的垃圾處理模式,著力改善鎮區居民生活環境,積極推動城鎮環境綠色發展。
豆壩鎮“顏值”提升的背后是全鎮黨員干部著力改善村民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的決心與努力。
“現在隻需要把垃圾進行初步分類,之后會有專人定期收集轉運、集中處理,對我們來說非常方便。”豆壩鎮豆壩村村民何武忙著將自家的生活生產垃圾進行分類,等待流動垃圾車上門收集清運。
決定運行流動垃圾車主要是為了解決豆壩鎮在“微心願”征集過程中群眾普遍反映的鎮區內垃圾池惡臭和垃圾治理問題。由農戶垃圾初分、村公益性崗位人員上門統一收集、鎮政府集中清運的垃圾分類統一清運模式,實現了農村生活垃圾分得開、收得攏、運得走、處理好。
“剛開始實行垃圾分類統一清運模式時,需要村民先將自家的垃圾進行分類,村民不是特別理解這樣的做法。”豆壩鎮豆壩村村支書楊明龍告訴記者,經過鎮村干部的反復上門宣傳和各類激勵措施,村民們慢慢接受了這種方式。
“垃圾分類需要村民在源頭將垃圾進行分類投放,然后每天定時分類收集並進行分類運輸和處理。”豆壩鎮黨委書記冉小龍介紹,像廚余垃圾就會通過堆肥池,實現資源還田利用﹔其他垃圾和非可回收物,由鎮清運車專人清理,運到垃圾處理廠進行處置﹔村民翻建房屋產生的建筑、裝修垃圾則會轉運到垃圾填埋點,堅決做到日產日清,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
為了讓生活垃圾分類理念深入人心,豆壩鎮干部還通過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發布和組織鎮村干部走訪入戶等方式向群眾宣傳垃圾統一清運的好處、垃圾分類的方法。同時將垃圾分類工作納入“積分制”兌換生活物品,並以“紅黑榜”的方式將一月一評比結果進行公布,不斷激發群眾自主參與垃圾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經營了多年餐館的豆壩鎮村民李蘇芹對農村垃圾治理帶來的益處有著深切感受:“以前的垃圾池裡面什麼都有,有害垃圾、廚余垃圾都在裡面,天氣一熱就臭氣熏天。自從村裡有了流動垃圾收集車和分類垃圾箱,環境好了,我們村的‘顏值’也越來越高。”
干群共治共管,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從垃圾亂倒,到垃圾不落地,村民日漸養成了垃圾分類的好習慣,這“一小步”的改變帶來了綠色生活改善的“一大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