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縣:“薯”光照亮幸福路

九月深翻田中土,喜看洋芋大豐收。連日來,走在臨夏縣路盤鄉田間地頭,隨處可見村民們揮舞著鋤頭與鐵鍬,翻開土層,挖出一顆顆大小均勻、帶著泥土芬芳的洋芋,分類、撿拾、裝袋……一堆堆、一袋袋圓潤飽滿的洋芋映襯著農戶的笑臉,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路盤鄉歷來有種植洋芋的傳統,當地獨特氣候和優質土壤孕育出產量高、口感香糯的“路盤洋芋”,深受消費者喜愛。借助臨近臨夏市的便利條件,當地群眾早出晚歸在臨夏市各小區門口、紅園廣場早市或人流密集地零散售賣洋芋,“路盤洋芋”知名度不斷提升,初步形成訂單式售賣和送貨上門的銷售模式。
9月18日下午4點半,永勝村尕李家社種植戶王虎英拉著早上剛從地裡現挖的洋芋到臨夏市售賣。“這個老板拉的洋芋是路盤的,我上次就在他跟前買了,好吃得很!”“給我裝20斤。”“我要一袋子……”一會兒時間,接孩子放學的、下班回家的人便將小小的攤位圍得水泄不通。不到兩個小時,1500多斤洋芋銷售一空。
“買洋芋的都是老顧客,知道我們路盤鄉的洋芋品質優、口感好,每天都打電話、發微信問我來不來、在哪裡賣?”王虎英種了20年的洋芋,也在臨夏市賣了十幾年的洋芋。“今年,鄉上給我們免費發了種子,產量、品質比往年要好,加上雨水充足,洋芋長得好。我種了7畝多,一畝產量大概4000斤,平均1斤賣一塊三,收入還不錯!”王虎英開心地說。
還有一些農民化身產業工人,活躍在收獲現場,解決了合作社用工難題,也讓他們增加了一份收入。“今年,合作社流轉180畝土地,引進種植隴薯3號種子。洋芋種植過程中,吸納周邊群眾就近務工,用工高峰期有30多名工人,工資每天100元。有些村民把土地流轉到合作社,自己再到合作社務工,這樣就有兩份收入。”大楊家村昌泰合作社負責人趙斌告訴記者。
據路盤鄉黨委書記高秀芳介紹,近年來,該鄉依托地理優勢和種植基礎,改良萬畝洋芋種植基地,修建庫容500噸通風式洋芋窖1座。結合高標准農田建設及坡耕地治理工作,加快推進撂荒地整治,採取“基地+合作社+農戶”運作模式,重點圍繞洋芋、玉米、百合種植及牛羊養殖等優勢產業,動員群眾以家庭生產模式參與到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中來,持續鞏固糧食作物種植面積,著力抓好洋芋品種改造提升,讓洋芋產業走上規模化種植道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