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微十條” 服務“大民生”
——涇川縣黨建“微十條”助推鄉村治理工作側記

趙永剛 楊 琳
今年以來,涇川縣緊緊圍繞鄉村有效治理這一目標,以黨建引領為主線,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採取先行先試、以點帶面的方式,積極探索推行以微“網格、陣地、管家、講堂、積分、產業、調解、服務、風尚、監督”為內容的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微十條”措施,推動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精准化、精細化,全面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激活鄉村治理“源”動力。
找准“落腳點”
健全鄉村治理新體系
11月2日,走進高平鎮牛家咀村的黨建主題公園,隻見一個個設計新穎的微景觀巧妙地將黨建、自然、紅色文化、農耕文化元素融為一體。公園內還設置了黨史、新中國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農耕文化展示區等區域,成了村子最亮眼的風景。
在黨建“微陣地”建設中,城關鎮鳳凰村依托村子裡閑置的5孔窯洞,建設了紅色書吧、紅色影院、農耕文化展區,並在窯洞外的院子裡布設了鐵藝景觀小品和微型雕塑。
城關鎮黨建辦主任王海生介紹說,以前群眾辦事要到村裡、鎮裡、縣裡不停地跑。今年,村裡建起了黨建“微網格”,每個組都有網格員,群眾辦事最多跑一次。
如何以黨建引領助推基層鄉村治理?涇川縣積極整合基層黨建資源,建強工作矩陣,著力構筑“微網格+微陣地+微管家”的共建共享共治鄉村治理體系。全縣推行“行政村黨組織—網格—黨小組—黨員聯系戶”的網格化治理模式,221個村(社區)劃分為1466個“微網格”,確定網格員1466名,通過包網入戶、包組到戶等形式,常態化開展走訪聯系,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圍繞夯實村級組織基礎,打造“微陣地”,投入黨建經費84余萬元,先后改造提升村級黨群服務中心28個、黨員志願服務驛站223個。探索“互聯網+基層治理”模式,智享“微管家”,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和“雪亮工程”增點擴面,推動鄉村治理信息化建設。
選准“切入點”
激發鄉村治理新活力
今年以來,羅漢洞鄉積極探索發展黨建“微產業”和“庭院經濟”,推廣“黃花菜+X”帶狀復合種植模式,引導群眾庭院栽培、路邊種植黃花菜520畝,增加了群眾收入。
家住羅漢洞鄉呂家拉村的村民呂天鎖笑呵呵地說道:“黃花菜產業發展起來了,成本小,有銷路。我能在家門口就業,不僅能掙到錢,還能照顧到家裡人。”
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才能找准方向、才有活力。為推動鄉村治理工作走深、走細、走實,涇川縣從大處著眼,從細處做起,久久為功。發展“微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組織212個﹔探索建立村集體公司13家﹔建成村集體玉米、籽瓜、西瓜、蔬菜等種植基地85處﹔建立村集體經濟區聯建黨組織20個﹔建成“共富大棚”“共富車間”“共富基地”等12處。同時,搭建平台,開展“微講堂”,舉辦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黨建業務等教育培訓430多場次,開展道德法治等理論政策宣講240多場次。探索“微積分”,以村(社區)為單位建立積分超市185個,鼓勵村民以服務換積分、以積分兌商品,激勵黨員群眾在鄉村治理中主動作表率、當先鋒。
對准“聯接點”
釋放鄉村治理新動能
家住豐台鎮楊澇池村的蔣絨娃,今年已經92歲高齡。讓她意想不到的是,重陽節的時候,鎮村干部和社會愛心人士給她送來了棉大衣和棉被等生活物資。
今年重陽節,豐台鎮組織開展了“孝老敬親育新風”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鎮村積極聯系社會愛心人士捐款6萬多元,為80歲以上家庭困難的高齡老人現場發放了棉服和棉被,並開展文藝演出和愛心義診。豐台鎮黨建辦主任張小群介紹,這項活動鎮上已經連續開展了6年。
群眾利益無小事。在黨建引領鄉村治理中,涇川縣突出精准施策、精細化服務,不斷提高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實施“微調解”,健全完善多元化矛盾糾紛調解機制,打造各類“調解工作室”65個,排查化解矛盾糾紛132起。優化“微服務”,推行“辦事不出村”“最多跑一次”,設立“黨員幫辦”服務崗212個,黨員干部和志願者當好“代辦員”,累計辦理服務事項860多件,服務群眾1200多人次。引領“微風尚”,持續推進鄉風文明建設,212個行政村均制定村規民約,開展志願服務活動430多場次、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創建選樹活動14場次,年內選樹命名各類先進典型370多名。織密“微監督”,村級組織認真落實規范工作事務、機制牌子和証明事項有關要求,配套建立小微權力、便民服務、三務公開、負面事項“四項清單”,發揮基層黨組織和群眾對村級事務的全過程監督作用,提升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積極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