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鎳都”新崛起

金昌市地處河西走廊中段,有“河西咽喉、絲路孔道”之稱,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也是一座新興的資源型工業城市,因盛產鎳被譽為“中國鎳都”。 這是一座年輕的城市,1981年建市,轄金川區和永昌縣,金昌的名字即一區一縣各取一字,寓意“聚金匯川、永遠昌盛”。金昌市總面積9600平方公裡,總人口43.53萬,城鎮化率78.43%,是全省首個全國文明城市,也是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質量魅力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
今年前三季度,金昌市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2.1%,連續7個季度獲全省高質量發展貢獻獎第一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4%,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4.1%。
緣礦興企,因企設市
金昌的歷史,要從金川集團說起,而金川集團的歷史,又要從一塊孔雀石說起。
走進金川科技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被徐徐翻開——
1958年6月的一天,西北煤田地質勘探局一四五隊組員唐東福在白家嘴子西邊的一個山溝裡撿到一塊含銅的孔雀石標本,經過化驗,樣品銅含量16.5%,鎳含量0.9%,銅和鎳的品位均達到了工業開採品位。
1959年6月,按照冶金部和甘肅省委指示,第八冶金化學建筑總公司從白銀公司分出,組建“西北冶金建設總公司”,即后來的八冶公司,10月,成立永昌鎳礦,白銀公司和西北冶金建筑總公司部分施工隊伍進駐金川,自此拉開了中國鎳鈷工業建設的序幕。金川集團也自此啟航,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扎根戈壁、爬冰臥雪,戰嚴寒、斗風沙,一舉改變了我國缺鎳少鉑的歷史。
1981年,為了更好地適應祖國鎳工業基地建設需要,國務院批准成立金昌市,開啟了“鎳都”發展進步的新紀元。
特殊的歷史背景,決定了金昌市和金川集團之間唇齒相依、榮辱與共、攜手前行的本質屬性。建市以來,市企雙方相互依賴、相互支持,同呼吸、共命運,金昌市堅持把推動金川集團公司鎳鈷工業發展作為建市之基、興市之本、強市之要,全力支持金川集團轉型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金昌市解放思想,堅定信心,在轉型發展中不懈探索,全市經濟穩步增長,產業布局持續優化,生態環境日益改善,民生保障不斷加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綠色發展、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步伐明顯加快,昔日戈壁小鎮已經發展成一座充滿生機活力的宜居宜業現代新城。
金川集團公司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經過6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已具備鎳20萬噸、銅110萬噸、鈷1.7萬噸、鉑族金屬10噸、金30噸、銀600噸、硒200噸和化工產品600萬噸的生產能力,鎳產量居世界第四位,鈷產量居世界第四位,銅產量居國內第四位,鉑族金屬產量居中國第一位。
2022年,金川集團位居“中國企業500強”第100位、“中國制造業500強”第39位,2023年公司位居《財富》“世界500強”榜單第289位,《財富》“中國500強”第85位,為金昌市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產業轉型,綠色發展
金川河奔騰不息,訴說著厚重發展故事﹔龍首山巍巍屹立,見証著壯美奮進歷程。
金昌,興於礦產資源,而資源的有限性,又讓金昌人倍加重視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
從鎳工業基地開發建設伊始,金昌就高度重視循環經濟發展,經過幾代人持續探索實踐,形成了以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共生發展、科技引領支撐、園區承載集聚、機制創新保障為基本特征的循環經濟“金昌模式”,被列為全國區域循環經濟12個典型案例之一,並入選中組部全國干部培訓教材。
從1964年產出第一批電解鎳至今,金川集團鎳的冶煉加工水平不斷提升,如今已朝著“高精尖”方向邁進。“‘手撕鎳帶’是純鎳高精帶材,厚度僅0.05毫米,與成人發絲無異。良好的導電性、耐蝕性以及機械加工性能,使其從眾多材料中脫穎而出,廣泛應用於新能源電池、電子儀表、特殊燈具等結構零件中。”金川集團鎳合金有限公司董事長苗承鵬說。
走進金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能源電池產業異軍突起。“項目一期於今年4月投產,預計明年7月全面達產后可日產25萬隻圓柱形鋰離子電池,一期和二期全部達產后將日產50萬隻,成為甘肅省乃至西北地區圓柱形鋰離子電池最大的生產廠家。”甘肅金宏翔新能源有限公司技術研發部負責人凌安璋介紹。
在甘肅金車儲能電池技術有限公司,2GWh磷酸鐵鋰儲能電池項目投產在即,二期18GWh磷酸鐵鋰儲能電池生產線及其配套附屬設施加快建設,項目全面建成投產后每年可實現工業總產值200億元,將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儲能電池生產基地。
在金昌,從金川集團厚度僅0.05毫米的純鎳高精帶材到年產5000噸新能源電子材料銅箔,從日產50萬隻新能源電池到鑫金源3萬噸鋰電池負極材料,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鏈延伸加速,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已發展成河西走廊最大的新能源電池生產基地,耦合聯動全鏈發展格局加快形成。
金昌市以“三新一高”為引領,立足資源稟賦、工業優勢和產業基礎,著力“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大力培育提升有色金屬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電池2個千億,數字經濟、化工循環、資源綜合利用、高品質菜草畜4個百億產業集群,加快推動全面轉型高質量發展。
2022年,“2+4”現代化產業集群產值達到1087.9億元,同比增長47.4%。今年1至10月,金昌“2+4”現代化產業集群實現產值1136億元,同比增長24%。
市企融合,城鄉一體
作為資源型城市,金昌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工業產值來自金川集團。
今年1月29日,春節假期剛過,金昌市與金川集團召開市企融合座談會,雙方共謀發展大計,推動市企融合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從2019年開始,這樣超前謀劃市企融合的工作,已經堅持了五年,特別是今年以來,市企合力育產業、破難題、優環境,實現了互融互促、共贏發展。
金川興,則金昌富﹔金昌強,則金川榮。金昌市牢牢抓住金川集團這個當地最大“龍頭”,深化市企融合一體化發展,依托其鎳鈷資源優勢和基礎材料規模優勢,搶抓“雙碳”機遇,繪制產業鏈圖譜,著力培育提升“2+4”產業鏈,加快構建結構優化、功能完善、附加值高、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徜徉金昌大地,城與鄉宛如一枝並蒂蓮,花開兩處各芬芳:城區內,高樓林立,廠房密布,產業興旺﹔鄉村裡,村容整潔,交通便利,設施齊全。“現在我們農村的生活,和城裡沒什麼兩樣!”家住金川區寧遠堡鎮白家嘴村的賈登年老人感慨道。
金川區城鎮化率達91.38%,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具有良好的基礎條件和優勢。近年來,金川區深入實施城鄉融合發展深化拓展行動,集聚資源優勢,精准施策發力,爭創全省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共同體建設、城鄉公交一體化等重點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作為甘肅省首個“全國文明城市”,金昌市堅持把城鄉融合作為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抓手,全力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今年以來,金昌市圍繞統籌推進城鄉空間、產業、生態、公共服務、文明創建、社會治理“六融一體”,實施年度重點項目238項,建立城鄉融合發展學院,設立總規模10億元的城鄉融合發展基金,組織212家企業開展鏈主企業帶鎮、龍頭企業帶村行動,實現鄉鎮和行政村全覆蓋,城鄉融合發展邁出新步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