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群眾生活放心安心舒心

12月29日午后,一陣大風吹過積石山縣石塬鎮秦陰村,劉永東手機上的“秦陰村抗震救災群”裡彈出一條消息:“62號房間的窗戶玻璃被風吹掉,請處理。”
“62號的玻璃掉了,你們抓緊過去看一下,有啥情況隨時聯系。”看到消息后,劉永東暫停手頭的工作,給施工方負責人打電話通知處理。
劉永東是臨夏州委政法委下沉積石山縣石塬鎮秦陰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地震發生后,他與州委政法委4名干部迅速下沉,負責秦陰村的抗震救災工作。消防員出身的劉永東有著參與各類救援的豐富經驗,他把這些經驗與當地實際結合,探索出許多切實可行的辦法。
放 心
“出發之前,我們就統籌考慮到災區對火爐、滅火器、一氧化碳報警器等設施的需要。”受災群眾住進帳篷后,劉永東和同事線上線下積極宣傳消防知識,同時給每家每戶都安裝了一氧化碳報警器,在每個帳篷門口放置滅火器。群眾搬進板房后,劉永東又仔細檢查報警器和滅火器的位置,確保群眾安全。
除此之外,劉永東還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當地黨員干部和消防救援人員一起,組織村民進行消防演練,一方面讓村民掌握避險方法,一方面也讓大家更加團結、人心更加凝聚。
為了方便群眾反映問題,劉永東建了“秦陰村抗震救災群”,及時解決群眾遇到的困難。
“誰家房子漏水、誰家缺少什麼物資,都會在群裡說。”劉永東告訴記者,村裡有些社的安置點離工作區域比較遠,村民有事在群裡說就不用來回跑了。
除了線上解決問題,劉永東與同事每天都要入戶走訪,晚上大家休息之前逐門逐戶進行安全提示。
安 心
地震發生后,物資分發成為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問題。“要確保物資使用管理過程公開透明,才能讓群眾安心。”為此,劉永東和同事摸索出了物資從領取到分發的一套工作辦法——
村裡去鎮政府領取物資時要登記簽字,村裡分發時召集8個社的社長,按照每社戶數進行分發,最后在微信群和公示欄對物資發放和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公示,做到“進出有台賬、分發要登記、流水可佐証、資料要齊全、審計不違規、干部要清白、關切能回應、群眾要認可、督查可過關”。同時,公布服務電話和監督電話,接受群眾監督。
在分配一些數量有限的物資時,劉永東會召集村民代表、鄉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共同商討,綜合考慮每一戶的具體情況,優先分配給地震中有傷亡或家裡有殘疾人、家庭困難的村民,及時進行公示,讓群眾能夠安心領取和使用物資。
“這兩天我們在組織消防救援人員幫村民搬運房子裡一些比較重要的物件,會提前進行檢查,確認安全后進去搬運。”劉永東說,這些東西對群眾來說很重要,及時送到群眾手中,讓大家安心。
說話間,“搬運小分隊”走進了曹存蓮家,搬出了洗衣機、衣櫃,還有曹存蓮兒子的一本畢業紀念冊。“家人在,熟悉的物件在,不管住在哪,心裡都是踏實的。”曹存蓮說。
舒 心
記者跟隨劉永東敲開了曹學錦家板房的門,屋內暖意融融,夫妻倆正在看電視節目。
“電視信號怎麼接通的呢?”記者好奇。
“現在板房裡電、網都通了,插上機頂盒就可以看電視。”曹學錦說,他沒想到受災群眾這麼快就能住進板房,各項安置工作做得都非常到位,現在吃喝水電暖什麼都不用愁,可以好好過個年了。
說起過年,劉永東指著板房區盡頭的一摞大蒸籠對記者說:“那是我們准備的各類大型廚具,方便村民過年時蒸饅頭煮餃子。”
在確保群眾居有其所、溫暖過冬的基礎上,如何讓各項工作更規范、讓村民在安置點的生活更舒心,是劉永東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我們在安置點建立‘一組兩室三員兩隊一群’組織架構,一組即村民自管小組,兩室即黨建工作室和涵蓋群眾接待、醫療服務、治安警務、矛盾調處、心理輔導和就業服務工作的‘六合一’綜合服務室,三員即治安員、安全員、衛生員,兩隊即水電服務隊和志願服務隊,一群即安置點微信工作群。”劉永東介紹。
在提供各項貼心服務的同時,劉永東也動員群眾自力更生、互相幫助。“板房區的地磚是村民一起鋪的,每家每戶板房的煙囪也是互相幫忙安裝的。大家一起努力,日子就會過得和諧美好。”
秦陰村村口有棵大樹,孩子們在旁邊的蹦床上玩得正開心,老人們安然地下著棋。劉永東匆匆投入到下一項工作中,用腳步一寸寸丈量著土地,與村民們一起走在重建美好家園的路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