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特別關注

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

——習近平主席新年賀詞鼓舞廣大干部群眾堅定信心、拼搏進取

2024年01月01日17: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

冬至陽生,歲回律轉。新年到來之際,習近平主席發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描繪宏偉願景、飽含殷切期望。

過去一年,我們接續奮斗、砥礪前行,經歷了風雨洗禮,看到了美麗風景,取得了沉甸甸的收獲。新的一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我們要堅定不移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

在辭舊迎新的美好時刻,習近平主席發表的新年賀詞,給人力量、催人奮進。邁向嶄新的一年,我們以團結凝聚力量,以奮斗鑄就偉業,中國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

——編 者

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學生——

腳踏實地,練就興農本領

本報記者 吳 月

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提到,“糧食生產‘二十連豐’,綠水青山成色更足,鄉村振興展現新氣象。”這讓在宿舍聆聽新年賀詞的中國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高銘陽備受鼓舞。

“糧食獲得豐收,也有我們科技小院學生的點滴貢獻。2023年,我在吉林省梨樹縣玉米科技小院駐扎了200多天。我們觀察到,老鄉們更多地採用現代農業技術,提高了糧食產量,改善了農田生態環境。”高銘陽說。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回信指出,希望同學們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台上建功立業。

播種、取樣、測產……在梨樹玉米科技小院的7個多月裡,高銘陽經歷了玉米從播種到豐收的全過程,寫下的160多篇小院日志,記錄了作物的茁壯生長,也見証了自己的點滴成長。他深入梨樹縣劉家館子鎮龍山村,和老師、同學一起開展玉米促根壯苗技術相關研究,促進實現增產增效。

梨樹玉米科技小院的同學們深入田間地頭和村屯農家,開展技術推廣和社會服務。2023年,師生們開展了兩場田間觀摩會,與當地的農技推廣站等合作,輻射帶動了周邊農戶。

下地種田、吃住在農村,苦不苦?“在農村當然要比在學校苦,但年輕人就要‘自找苦吃’。況且現在農村生活條件好多了,天氣雖然寒冷,但農戶家的大炕是熱的、老鄉的心也是熱的。”高銘陽告訴記者,梨樹玉米科技小院的同學們把“自找苦吃”用作微信群名,“新的一年,我要繼續在服務鄉村全面振興中治學問、練本領,努力為農業強國建設作貢獻。”

上海臨港新片區建設者——

敢闖敢試,創新發展爭先

本報記者 謝衛群

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回顧2023年,“長江經濟帶活力脈動”﹔寄語2024年,“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提振發展信心,增強經濟活力”。這讓上海臨港新片區經濟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倉龍深感振奮。

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指出,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要進行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開放。當年8月,新片區管委會揭牌儀式上,孫倉龍代表新片區經濟公司鄭重接過“001”號營業執照:“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拓荒任務。”

孫倉龍面前的滴水湖,如一顆明珠,綴在浦東新區南匯新城。4年多的時間裡,滴水湖見証著臨港新片區的變化。一張藍圖、一個團隊、一股拼勁,臨港建設從零起步。滴水湖北側的一環帶從一片平地到塔吊林立,沙盤上的一個個模型逐漸成為眼前的一幢幢高樓。公司承擔的開發建設體量超過350萬立方米,佔新片區在建項目總體量的1/10。

揭牌成立以來,臨港新片區推動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1.2%、規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37.8%、全社會固投年均增長39.9%,逐漸成為上海市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和“新引擎”。在上海改革開放、創新發展大潮中,新片區著力當好排頭兵、先行者,形成全國和全市首創典型創新案例超100個。

2023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要全方位大力度推進首創性改革、引領性開放,加強改革系統集成,扎實推進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在臨港新片區率先開展壓力測試”。

“新的一年,我們將牢記囑托,以更加奮發有為的姿態,敢闖敢試,為上海在更高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貢獻臨港新片區的力量!”孫倉龍說。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制人員——

合力攻關,升級太空之家

本報記者 劉詩瑤

“經過久久為功的磨礪,中國的創新動力、發展活力勃發奔涌”“神舟家族太空接力”。聆聽習近平主席的新年賀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研制人員范高潔很受鼓舞。她所在的團隊,就像“太空之家”的“大管家”,為空間站的穩定運行提供強大技術支撐。

組合體姿態是否正常、艙內溫濕度是否適宜、各系統功能是否正常運行、太空授課信號流不流暢、航天員出艙安不安全……從空間站建造到如今,范高潔和同事24小時值守,密切關注地球400公裡外空間站組合體在太空的“一舉一動”。

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指出:“中國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奮力攀登,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創造。”

“創新永無止境。”范高潔對此深有感觸,“讓空間站運轉效率更高、航天員生活更舒適是我們的目標。”我國空間站完成在軌組裝建造,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范高潔和同事沒有絲毫懈怠。基於我國空間站的太空技術實驗將越來越頻繁,團隊正爭分奪秒、合力攻關,確保在軌安全穩定運行,提前開展空間站在軌技術升級的論証研究,為空間科學應用實驗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團隊將繼續利用地面數字空間站系統開展預演、評估和驗証,幫助天上空間站實現優化設計。

未來,我國還將適時發射擴展艙段,將空間站基本構型由“T”字升級為“十”字等構型。“更多構型將為飛控工作帶來更多挑戰,但我們一定會全力以赴,支撐空間站實現更多功能拓展。”范高潔充滿期待,“在這個國家級太空實驗室裡,會產生更多航天科技應用成果,服務國計民生。”

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工作者——

賡續文脈,保護文化瑰寶

本報記者 施 芳

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指出,“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習近平主席的話語讓我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充滿自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常懷穎說。

中國歷史研究院坐落於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上的奧林匹克公園旁,院內的中國考古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7000歲”的陶人面像、朱書文字陶扁壺,夏代二裡頭遺址綠鬆石龍形器,商代象牙杯……展廳裡,6000余件精美的出土文物,生動展現了中華民族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歷史足跡。“這些都是70余年來,考古研究所一代代考古工作者在祖國大江南北持續耕耘的成果。”常懷穎介紹。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察,走進院內的中國考古博物館,先后參觀文明起源和宅茲中國專題展,對研究院成立以來取得的一批高質量成果,給予肯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闡釋。”

常懷穎一年中有一大半時間在考古發掘工地上,2023年5月起主持富位遺址的發掘,考古成果不僅豐富了大坨頭文化的內涵,也填補了該地區早商時期與晚商時期之間的文化缺環。他表示:“我們將牢記囑托,不斷提高研究水平,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多中國史學的智慧和力量。”

河北淶水縣基層干部——

團結一心,重建美好家園

本報記者 邵玉姿

“習近平主席對受災地區的牽挂讓我感到十分溫暖,更充滿力量。”聆聽新年賀詞,河北淶水縣九龍鎮紀委副書記楊春城非常感動。

2023年7月底8月初,華北、黃淮等地出現極端降雨,引發洪澇和地質災害。暴雨泥石流將通信設施沖垮,公路無法通行,九龍鎮8個村庄一度處於失聯狀態,楊春城和鎮派出所所長景劍峰一路涉險來到幾個偏遠村庄,通過3封“雞毛信”向鎮裡及時傳遞受災情況,助力救援工作有序開展。九龍鎮把開展第二批主題教育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深度結合,堅持從群眾生活需求出發,加快災后重建進程。

楊春城奔忙了一天,夜晚又趕往山南村村民劉會榮家探冷暖。劉會榮家臨河而建,被大水沖垮了主屋。房屋重建期間,老人獨自住在配房,靠小煤爐和電暖器取暖。楊春城放心不下,隔三差五來看看。

洪水退去,九龍鎮重點對全鎮房屋受損和重建情況進行摸排。通盤考慮重新選址,協調相關部門現場勘察、申請規劃許可,聯系建設隊伍入場施工……跑手續、盯現場,為了劉會榮家房屋順利重建,楊春城前前后后跑了兩個月。11月底,新房地基建設完成。

九龍鎮受災嚴重,有C級危房200戶、D級危房104戶。目前,C級危房全部修繕完成並通過驗收,D級危房已拆除清理完畢並動工籌建。全鎮所有受災村民都已得到妥善安置,危房補助、保險賠付、安置補貼等資金發放到位。

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指出:“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朴素,歸根到底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楊春城表示,將努力為群眾做更多暖心事、實在事,以更有力的作為讓災區群眾早日過上更好的日子,團結一心,把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

內蒙古新華林場護林員——

接續奮斗,筑牢綠色長城

本報記者 張 棖

2023年12月31日,結束了一天的巡護工作,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護林員賈玉林的腳步明顯比平時更快,他要趕回家收看習近平主席發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

“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指出,‘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在揮洒汗水,每一個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貢獻’。這是對我們的最大鼓舞。”57歲的賈玉林說,“我們要繼續用科學的方式治沙造林,守護好林場的一草一木,建設好‘三北’防護林。”

父親是新華林場第一代護林員,賈玉林打小就跟著一起種樹。自1982年進入林場工作,40多年寒來暑往,他依然干勁十足。“那時遍地黃沙,條件十分艱苦,但大家都很有激情,拿上干糧就扎進林場大半個月。”賈玉林回憶道。

經過多年嘗試,新華林場創新治沙造林模式,建立起黨建引領網格化治沙體系,通過引進技術、改善條件,找到了一套因地制宜、適合沙地的鎖邊治理造林方法,治沙造林的效率和質量得到極大提升。“林場的樹就像是我的孩子,看著樹木越來越豐茂,再過幾年我也能放心退休了。”賈玉林說,如今,兒子也加入了巡林造林隊伍。

在以賈玉林一家為代表的三代護林員接續奮斗下,新華林場幾十年來累計造林3.9萬畝,植樹430萬株,栽植喬木林1.7萬畝、灌木林2.2萬畝,沙地面積由上世紀60年代的2.15萬畝縮小到0.5萬畝,林場附近兩個湖泊的水面由原來的500畝擴大到700畝,森林覆蓋率由2012年的25.6%增加到65%。如今的新華林場,長滿楊樹、榆樹、沙棗樹等樹苗,80多種野生動物在此繁衍生息。

“我將繼續做好本職工作,為筑牢祖國北疆綠色長城貢獻一份力量!”提起新年打算,賈玉林信心滿滿。

(責編:周婉婷、杜昱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