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特別關注

小山村繡出非遺大產業(文化中國行)

何思琦
2024年11月17日08:3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小山村繡出非遺大產業(文化中國行)

烏江上游,六沖河畔,大山深處。

貴州畢節黔西市的苗族村寨化屋村裡,“噠噠噠噠”聲正從苗繡車間傳出。

循聲步入,隻見繡娘們巧手翻飛,刺繡機上,彩色絲線在布面舞動。

95后繡娘楊文麗是土生土長的苗族姑娘。“苗繡是我們世世代代傳下來的手藝。姑娘們用針當筆、以線為墨,將自然萬物和民俗文化繡在傳統服飾上。”楊文麗頗為自豪,“小時候我還和媽媽說不想學,如今我一心隻想把苗繡技藝傳承下去。”

描稿、點蠟、染色、去蠟、刺繡……純手工制作一套復雜的苗族女性成衣,需要耗時半年。不同顏色的絲線繡出寓意幸福吉祥的各式紋樣,鳳凰紋、蝴蝶紋、花鳥紋等,凝結傳承著苗族文化。2006年,苗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苗繡既是傳統的,也是時尚的﹔既是技藝,又是產業。

“歡迎大家到直播間,我穿的這件衣服是傳統苗族服飾,手工刺繡讓它看起來立體感強……”楊文麗是苗繡技藝市級傳承人,也是村裡苗繡蠟染非遺工坊的負責人,通過開辟線上直播銷售等渠道,讓更多人喜歡上了苗繡。“我們做得最好的一場直播,銷售額近9萬元。工坊今年的銷售額目前已經超過230萬元,比去年全年都多!”楊文麗興奮地告訴記者。

從第一次接觸刺繡機到買機器創業﹔從鉚足勁自己做繡品到組建團隊、招聘設計師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從繡片、成衣到小香包、圍巾、太陽帽、裝飾畫、鼠標墊等文創產品……幾年來,楊文麗不斷擴大苗繡工坊的規模,傳承創新苗繡技藝,蹚出了一條苗繡產業發展的特色路,也帶領繡娘們繡出了更加美好的日子。

今年夏天,楊文麗還做成了一筆跨國訂單。“當時幾個外國客人來到化屋村,走進苗繡車間看到苗繡很感興趣,留下了聯系方式,后來我們為他們定制了產品。”從“出山”到“出海”,楊文麗感慨,“苗繡是深山裡的大寶貝。我希望有一天,我的產品能走上更大的國際舞台,讓更多人喜歡苗繡、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從指尖技藝到指尖經濟,特色苗繡不僅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產業,助力小山村實現蝶變。

“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為‘懸崖下的村寨’,近年來隨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懸崖村’變成了‘旅游村’,通過發展蠟染苗繡、小黃姜種植、黃粑加工等產業帶動農文旅融合發展,今年已接待游客80萬余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6億元。”化屋村黨支部書記肖陽群介紹。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近年來,一系列制度保障令非遺傳承活力顯著增強: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代表性名錄體系和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體系,認定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認定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多名﹔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總覆蓋人數超10萬人次……

此外,各地依托富有特色、具備一定群眾基礎和市場前景的非遺項目設立了9100多個非遺工坊,帶動當地群眾就近就業,推動非遺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非遺有了多樣化的展示平台。時尚的非遺服飾、線上的非遺表演、地道的非遺體驗活動等,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提供更具文化味的新鮮體驗。“非遺熱”持續升溫,非遺技藝綻放奪目光彩、煥發新的魅力。

(責編:周婉婷、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