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甘肅要聞

隴東旱塬種出“致富薯”

——甘肅省農科院打造隴東旱塬復種馬鈴薯生產基地

馮寶強
2024年12月06日09:17 | 來源:甘肅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隴東旱塬種出“致富薯”

初冬,驅車行駛在隴東大地,宛如穿梭在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之中。馬鈴薯復種區域的鎮原縣,復種的2.09萬畝馬鈴薯迎來了豐收。走進種植基地,一顆顆外形飽滿、色澤鮮亮的馬鈴薯堆滿了田間地壟。

近年來,鎮原縣依托其夏田作物收獲后大量耕地閑置、雨熱同季的資源稟賦,在甘肅省農科院的指導下,在不影響當年冬油菜、冬小麥或次年大秋作物種植的情況下,積極探索“冬油菜+馬鈴薯”“冬小麥+馬鈴薯”旱地輪作模式,建立隴東旱塬復種馬鈴薯商品薯和脫毒種薯繁育基地,擴大甘肅省馬鈴薯生產區域,為農民增收致富開辟了新途徑。

優質種源助推馬鈴薯產業可持續發展

走進鎮原縣上肖鎮姜曹村500畝復種馬鈴薯示范基地,伴隨著收獲機的來回穿梭,一壟壟個大飽滿、色澤鮮亮的馬鈴薯破土而出,堆滿了田壟。村民們正在採挖、裝袋、銷售,拖拉機、裝載機、大貨車停滿田間地頭,一片熱火朝天的豐收景象。

在“隴東旱塬復種馬鈴薯提質增效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項目的實收現場,由省農科院、甘肅農業大學、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省種子管理總站等單位專家組成的測產專家組,在復種馬鈴薯面積100畝以上的示范地進行抽樣測產,最終結果顯示平均畝產達1862.23公斤。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目實施為復種馬鈴薯的高產高效提供了有力保障,增收效果顯著。

“冬小麥收割后,我在6月21日復種了馬鈴薯。今年雨水充足,迎來了大豐收。”隴欣達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董永赟說,在省農科院的指導示范推廣下,現在種植的品種有隴薯7號、隴薯10號、青薯9號、隴薯14號、隴薯15號、沃土5號、冀張薯12號等10多個品種,豐富的品種資源,解決了馬鈴薯種植品種單一、產量低、品質不高、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

“馬鈴薯生長周期短、耐旱且耐瘠、產量高,比其他作物經濟效益更高,是幫助農民實現一田兩收、增產致富的好產業,很適合隴東旱塬種植。”省農科院馬鈴薯所研究員張武介紹,沒有優良品種,就沒有馬鈴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張武科研團隊通過在大田集中示范,種植適宜隴東旱塬復種的優質抗病耐旱的中晚熟品種和優質高產的中早熟品種,其中隴薯7號、隴薯10號、冀張薯12號等品種平均畝產達到2026公斤,較當地春播馬鈴薯寧薯4號增產12.4%,按商品薯每公斤1元計算,畝均增加經濟效益224元,極大地提高了農民對復種馬鈴薯的積極性。

脫毒繁育保障種薯生產質量安全

消毒、剪苗、扦插……在鎮原縣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中心組培實驗室,記者看到全副武裝的工作人員正在實驗室對脫毒薯苗進行擴繁作業,一旁的培養架上,整齊地擺放著清晰標注時間的苗瓶,翠綠的脫毒組培苗在燈光照射下顯得生機勃勃。

在馬鈴薯原原種生產大棚裡,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一個個光滑圓潤、小巧玲瓏的原原種惹人喜愛。

為加快培育更加適宜本土特性的優質高產抗病新優馬鈴薯品種,有效破解鎮原縣內種薯外購成本增加等問題,今年,由鎮原縣農業農村局主導,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市縣種子管理部門提供技術支持,特聘省農科院“馬鈴薯脫毒與種薯繁育”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張武研究員駐點指導,依托鎮原縣隴欣達農業專業合作社,在屯字鎮曹路村建成鎮原縣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技術創新基地。

該基地建成800平方米的馬鈴薯組培苗快繁車間、1200畝的種薯繁育田,配套馬鈴薯播種、中耕、收獲、植保等農業機械30台(套),預計年組培脫毒苗150萬株以上、生產優質原原種300萬粒以上,可繁育種薯1.5萬噸,滿足10萬畝馬鈴薯種植用種需要,填補了慶陽市馬鈴薯脫毒組培苗、原原種繁育技術的空白。

“脫毒后的馬鈴薯在大田裡生長更旺,抗病抗虫能力更強,產量和品質也都有明顯的提升。”鎮原縣種子站站長吳東艷說,基地集繁育、科研、生產、試驗、示范、推廣、教學於一體,通過土地流轉、種薯供應、技術培訓、訂單生產、保護價收購等方式,年可帶動農戶500余戶,助農增收110多萬元。

鎮原縣選擇土地肥沃、灌溉及交通便利的地塊作為種薯基地,引進和推廣優質馬鈴薯品種,通過品種篩選和試驗示范,篩選出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質馬鈴薯品種,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提高農戶的種植水平和管理能力,加強病虫害防治和田間管理,確保了種薯健康生長。

科技賦能開出馬鈴薯種植“良方”

鎮原縣馬軍軍養殖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馬軍平表示,除了好種子,復種馬鈴薯從種到收,每個環節都有專家指導。

針對隴東地區復種馬鈴薯生長發育規律與當地的自然降雨相吻合的特點,省農科院在鎮原縣應用優良脫毒種薯,篩選優化出露地壟作栽培技術模式,形成了旱作節水、測土配方精准施肥、壟作栽培、拌種處理、合理密植、病虫害綠色防控、機械化應用、安全貯藏等馬鈴薯田間管理生產技術規程,指導大田生產,提高了馬鈴薯產量和質量。

目前,在慶陽市和鎮原縣的大力支持下,省農科院馬鈴薯所組織相關專家在隴東地區的慶城縣驛馬鎮、鎮原縣郭原鄉、孟壩鎮、上肖鄉、方山鄉和寧縣的早勝鎮、和盛鎮、平子鎮等地開展了復種馬鈴薯品種的選擇、栽培模式優化及關鍵技術的集成研究與示范推廣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相比以前將土地閑置,現在復種馬鈴薯1畝地能增加收入1800元,相比春播馬鈴薯,產量相差不是很大。”馬軍平說,現在收獲冬油菜、冬小麥后,還能繼續種植馬鈴薯或者其他作物,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又增加了農民收入,大家復種的勁頭很足。

今年在專家現場指導下,馬軍平的數百畝土地實施了智能化水肥一體滴灌式高效管理模式,實現精准變量施肥、精准灌溉控制,節肥節水,最大限度地減少種植農作物過程中的無效消耗,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了馬鈴薯的產量。

組建聯合體實現馬鈴薯標准化生產

高產加豐收,讓太平鎮老庄村復種馬鈴薯示范點負責人范全洲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

“過去地裡隻種植冬小麥,今年通過輪作倒茬復種馬鈴薯,讓我們種糧底氣更足了。”范全洲滿臉笑容地說,在省農科院、縣農技中心和種子管理站的幫助下,他們更新換代了馬鈴薯種子,引進了水肥一體化技術,1500余畝復種馬鈴薯畝產達到2噸以上。

鎮原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孫立達介紹,為更好地落實夏收后的復種工作,鎮原縣建立了縣、鄉、村、組、合作社五級聯動推進機制,成立了復種馬鈴薯抓點建設項目工作領導小組,引導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合理利用復耕地、糧食生產功能區、高標准農田,推進馬鈴薯規模化種植。

同時,鼓勵馬鈴薯生產和加工企業採取“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民+科研”的運作模式,組建馬鈴薯產業聯合體,農民以土地入股並參與專業合作社馬鈴薯標准化生產,優化品種和種植結構,示范平衡施肥、壟作栽培技術、病虫草綠色防控技術,實施機械化操作管理,規模化生產經營,專業合作社與終端市場簽訂購銷協議,實現了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民等多方共贏。

“通過這種創新模式,前茬穩糧、后茬增效,讓‘閑置田’變‘增收田’,實現了農作物合理倒茬種植和農田高效利用,為當地帶來了經濟收益,更讓鄉村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省農科院副院長呂和平研究員表示,復種馬鈴薯是提高復種指數、增加作物產量、提高農民收入、保障糧食安全的有效抓手之一,有力助推鎮原縣鄉村產業振興更加堅實。

(責編:黃帆、焦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