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顯生態美 候鳥遞次歸
蘭州已成為候鳥棲息綠色家園
歲月更迭,寒來暑往,四季周而復始,又到一年候鳥歸“蘭”時。
12月18日,位於西固區達川鎮天鵝灘的河面上,成群的大天鵝或靜臥河面,或展翅高飛,或覓食嬉戲,好一幅美麗的冬日畫卷。
“今天31隻了!”人群中一聲歡呼似乎打破了短暫的寧靜。從2019年開始,每年有超過20隻大天鵝來這裡越冬,最多的一年達到31隻。目前已達往年上限,有望創新高,真是件值得高興的事。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以來,蘭州市各地不斷加大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建設和濕地恢復力度,使得生態系統持續改善、濕地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
近年來,黃河蘭州段實現了水生態環境質量“兩個百分之百”,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將沿黃的山水“串珠成鏈”,一條生機盎然的水鳥棲息帶順黃河延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市各部門努力下,蘭州市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大對黃河蘭州段及河湖濕地監管保護力度,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據統計,每年冬季約有上萬隻候鳥光臨蘭州黃河風情線,成為了候鳥們的新世外桃源。
鳥類種群數量總體呈現增長趨勢,候鳥停歇地生態質量有效改善,盜獵等破壞鳥類現象明顯下降,濫食鳥類等野生動物的陋習得到有效遏制,總體上維護了候鳥遷飛安全。這些都是近年來蘭州市候鳥保護取得的顯著成效。目前,黃河蘭州段濕地停歇和棲息的濕地鳥類約有68種,其中國家I級重點保護鳥類3種(黑嘴鷗、黑鸛、白尾海雕),國家Ⅱ級保護鳥類5種(大天鵝、鴛鴦、鹮嘴鷸、白腰杓鷸、鶚)。黃河沿線西固區達川鎮段、安寧區銀灘濕地、七裡河黃河大橋下濕地、城關區元通大橋下濕地和灘尖子濕地、皋蘭什川鎮段、黃河大峽谷、榆中縣青城段為濕地鳥類的主要棲息地。
作為生態環境變化的“晴雨表”,候鳥種群多寡、遷徙路線的改變等,都能反映出生態環境的變化,這也成為檢驗一個地區生態環境的自然指標。
這裡不得不提一位權威專家,他就是蘭州大學生態學院教授、野生動物多樣性監測與保護團隊負責人張立勛。他表示,黃河沿線濕地和自然保護區是遷飛候鳥重要的棲息地和補給站。不僅是西固達川鎮,每年10月中至次年4月,遷飛至蘭州停歇棲息的候鳥逐年增加,種群數量達到數千隻,這都得益於生態環境和水環境的持續改善。生物多樣性是衡量生態環境建設的一項重要指標,近年來,蘭州市在森林和濕地保護工作中成效顯著,特別是南北兩山人工林的恢復對蘭州市的生態環境產生了重要的積極影響。調查發現,很多鳥類以往只是在蘭州度過繁殖期,如今常年都可看到,例如白頭鵯、灰頭鶇、烏鶇等,這些都能夠充分說明蘭州市生態環境正在逐步變好。
鳥類數量和種類的增加,得益於蘭州市長期對“保護”的重視和付出。
為了給遠道而來的候鳥帶來“安全感”,蘭州市在重要濕地依托5G、物聯網和AI識別分析等現代化高端技術,監測經過濕地的候鳥,及時制止破壞濕地生態環境行為。同時,積極保護濕地,改善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
也就是說,蘭州成為候鳥熱門棲息地還得益於日趨完善的監測系統和有效的保護手段。張立勛教授有兩個“秘密武器”:一張能實時顯示候鳥飛行軌跡的數字地圖,通過裝在候鳥身上的頸環和衛星跟蹤器,跟蹤收集它們的遷徙、繁殖信息﹔另一個是野生動物動態監測與感知平台,通過聲音監測設備疊加AI識別系統聽音識鳥,實現常態化監測。
科技進步和技術迭代正在為科學保護候鳥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數據支撐。如今,候鳥的保護力量也在持續“擴容”,濕地巡護員、觀鳥愛好者、鳥類保護志願者……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愛鳥護鳥的隊伍,多元化的保護手段引來候鳥雲集。
隨著黃河蘭州段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群眾愛鳥護鳥意識提高,蘭州市鳥類種類和數量逐年增多,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越來越好,這就是鳥與生態的雙向奔赴。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在此被記錄——白尾海雕、黑鸛、尖尾濱鷸……有理由相信這個名單還會不斷增加。
蘭州,作為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和棲息地之一,已成為這些遠方朋友的安全驛站,亦是溫暖家園。
來源:蘭州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