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農田“高標准” 豐收“有底氣”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2024年,平涼市糧食總產量118.88萬噸,比2023年增加2.12萬噸,增長1.81%,實現“五連增”,再創歷史新高。記者走進田間地頭,解鎖當地的豐收“密碼”。
冬日的靜寧,天空湛藍。走進三合鄉中岔流域萬畝高標准農田建設示范點,層層梯田地膜覆壟,銀光粼粼。
“現在地塊又平又大,可以全程進行機械化作業,種地越來越省力。”62歲的三合鄉前咀村村民張忠義是當地的種植大戶,他樂呵呵地說,“多虧了政府的好政策,地膜、籽種、機械全都免費提供,谷子收了之后,鄉產業公司還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進行收購,銷售根本不用愁。”
2022年以來,三合鄉在縣農業農村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共建設高標准農田3萬畝,2024年又建成1.5萬畝。當地大力推行“全域化推進建糧田、本土化適應選良種、過程化參與推良機”的“三良”工作法,實現了耕地面積、糧播面積、糧食產量“三個不減”,以前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如今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高標准農田“高”在哪?前咀村村委會副主任王效杰坦言:“雖然夏季遭遇強降雨,示范點沒有減產反而增產,高標准農田幫了大忙。這裡排水系統完備,能夠及時排水,再加上管護措施到位,產量得到了保障。”
為解決農戶的后顧之憂,三合鄉實行“產業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合作社在產前給農戶提供信息服務,產中負責田間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產后由鄉產業公司進行收購銷售,並經過深加工銷往各地。
針對存在的撂荒地問題,三合鄉通過土地流轉、合作社經營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業生產。同時,加強政策扶持和技術指導,鼓勵農民復墾復種。
“我們建成砂化產業道路50公裡,打通田間路85公裡,修建排水渠25公裡,全鄉所有耕地實現了高標准整治。”三合鄉執法隊隊長劉福瀚說,高標准農田建設帶動全鄉1416戶5536人受益。
走進靈台縣西屯鎮店子村高標准農田項目現場,綠油油的冬小麥隨風搖曳,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以前地塊小,不便於機械化耕作,通過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原來碎片化的82塊地合並為19塊,小田並成了大田,大型機械進行播種、栽苗、除草作業,用工需求大幅下降。”店子村黨支部書記柳安詳介紹說。
最讓柳安詳看重的是:“通過鋪設供水管網,實施滴灌、管灌、噴灌、渠灌相結合的水肥一體化技術,達到了一年兩茬的耕作模式,最近把辣椒收完,再繼續種植冬小麥,最大限度提高了高標准農田的產出效益。”
靈台是農業大縣,耕地均為坡旱地及坡式梯田,保水、保肥差,且水土流失嚴重,再加上耕地地塊面積小、田面窄,田間道路均為土路,機械化耕作難度大,種植成本高。
讓高標准農田“高”起來,投入不可或缺。
2024年,靈台縣規劃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3.5萬畝,提前下達資金2885萬元,涉及3個鄉鎮16個村。全縣搶抓春播前、夏收后、秋收后3個農田建設“黃金期”,以田塊“小並大”整治和地力提升為主,全面配套灌溉排水、田間道路、生態保護等措施,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時增強防災抗災減災能力。
“通過實施高標准農田項目,有效推動了撂荒地整治,節約了水、肥、藥及人工,農田的抗災能力和土壤肥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畝產能增加100公斤左右。”靈台縣農業項目服務中心主任於富強介紹說。
高標准農田“三分建、七分管”。靈台縣建立鄉鎮村社和群眾共同參與管理管護機制,細化管理職責,確定管護人員,落實管護責任,確保當年項目當年建成、當年見效。項目建成后,逐項開展驗收,確保項目質量達標。
同時,引導群眾實施精耕細作方式,不斷提升高標准農田利用率,全程監督指導工程運行、管護等方面,定期對管護進行檢查,確保高標准農田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長受益。
靜寧、靈台只是平涼市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平涼市強力推進“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著力補短板夯基礎、探模式建機制、強根基提產能,高標准農田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194.24萬畝,約佔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的42%。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