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講解員 童聲傳古韻

“在5000多年前,康樂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了。虎關鄉發現的邊家林類型的彩陶,填補了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到半山類型的缺環。”3月12日,在康樂縣博物館史前彩陶展廳,11歲的馬玉璇身穿馬面裙,字正腔圓地講解著彩陶文化。她舉止落落大方、從容自然,引得游客紛紛點贊。
馬玉璇是康樂縣新治街小學五年級學生,在學習之余,她還是康樂縣博物館的小小講解員。每逢寒暑假和周末,她便穿上紅馬甲,和其他小小講解員熱情迎接各地參觀的游客。
一張張稚嫩的臉龐、一句句富有童趣的講解……拉近了游客與文物的距離,為大家帶來了生動有趣的參觀體驗。
康樂縣歷史厚重、文化集萃,博物館又是打開地方歷史文化的關鍵“鑰匙”。如何使博物館的文物“活起來”,讓豐厚文化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
康樂縣博物館嘗試在青少年群體中尋找答案。2014年,康樂縣博物館創新方式,開始了第一批小小講解員的招募。
“起初,報名的孩子寥寥無幾。”康樂縣博物館館長馬正芳並沒有放棄嘗試,她發動親朋好友和職工,讓大家給孩子報名,結果招來了不少孩子。
“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小小講解員不僅對家鄉的歷史文化有了深入了解,在陌生人面前講話也更從容自信了。”馬正芳說,慢慢地,越來越多的小孩加入到小小講解員隊伍,成為康樂歷史文化的“代言人”。
“近年來,康樂縣深度挖掘文化資源稟賦,通過打造小小講解員品牌,讓青少年近距離觸摸悠久歷史、感受文化魅力,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康樂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馬萍說。
在一次參觀中,看到別的孩子精彩講解,馬玉璇也勇敢地報了名。從如何標准發音到背講解詞、從捏各種形狀的彩陶再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在博物館講解員的指導下,她認真學習、反復練習。半年后,馬玉璇已經能獨自向外地的旅行團講解。
“我喜歡把歷史故事講給外地的游客,這很有成就感。”馬玉璇說,她通過參加志願講解活動,不僅提升了語言表達能力,也學會了待人接物。
據了解,自2014年康樂縣博物館招募小小講解員至今,累計培養500多名小小講解員,開展志願服務2萬余場次。
“博物館每年寒暑假面向社會招募,經過面試每期錄取30名小志願者,進行系統培訓。”康樂縣博物館講解員孫亞麗告訴記者。
馬正芳說:“我們打造‘陽光未來’小小講解員志願服務品牌,通過培訓和考核,可以讓青少年在提升表達能力的同時,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與此同時,康樂縣博物館將夢想的種子播撒到中小學。從2023年起,博物館為新治街小學、虎關初級中學、康樂縣福利院、康樂縣三中等學校授予“陽光未來”小小講解員培訓基地牌子,每周派出講解員在學校開展集中培訓,把歷史文化送到課堂。
康樂縣博物館通過培養小小講解員這種方式,讓更多孩子在心中種下文化傳承的種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