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社會·各地

安定區:村均“百畝田” 集體經濟結碩果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
2025年04月10日09:21 | 來源:甘肅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安定區:村均“百畝田” 集體經濟結碩果

“咱們青嵐山海拔高,春播相對晚一點,但是眼下氣溫回暖,土地解凍,咱們要好好規劃一下今年的‘百畝田’。大家有啥想法,敞開說……”

日前,在定西市安定區青嵐山鄉大坪村黨群服務中心,“春播板凳會”熱鬧地進行著。

板凳會的召集人,是大坪村包村干部龐曉妍。來參加板凳會的,有村支書、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種植大戶,還有村民代表。

“咱們今年能不能引進合作社?引進以后,再流轉一些土地,既不改變土地經營承包關系、又不減少咱們的利益。”村支部書記冉勇說。

“對!‘老把式’種田是有優勢,但是科學、標准化種植,還得依托新型經營主體,高效便利、省時省工。”龐曉妍說,“正好海旺合作社也在,咱們聽聽他們的打算。”“我們也有擴大種植規模的意願,但是流轉土地還有困難,如果村裡能以集體的形式將土地流轉給我們,既能擴大合作社自身的規模,還能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定西海旺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董偉說。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為壯大村集體經濟建言獻策。

近年來,安定區創新推行村均“百畝田”模式,緊盯村集體經濟發展中資源缺乏、路徑狹窄等問題,以“板凳會”“庭院會”等形式,動員群眾流轉土地,集中規劃種植。

在此模式基礎上,安定區進一步引入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提供耕種、管護、施肥、採收等“管家式”服務,著力解決“地由誰來種”的問題。組織科技人才深入田間地頭,提供技術指導,培養本土人才,有效解決“地怎麼耕種好”的問題,確保村集體經濟收入保值增值。

同時,搶抓高標准農田建設機遇,結合撂荒地復墾整治、引洮水資源利用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建成高標准農田22.06萬畝,推動“小塊地”變“大梯田”。

安定區構建“產業聯合黨委+新型經營主體+種養大戶+訂單銷售+村集體經濟”的產業經營體系,打造千畝種植基地,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2024年通過實施村均“百畝田”,村均經營性收入較上年度增長1.2萬元。

“我們堅持把發展村集體經濟作為檢驗農村黨組織致富帶富能力的標尺,村均‘百畝田’模式,有效破解了村集體收入渠道狹窄、撂荒耕地‘消而不滅’、村級產業結構固化、農民群眾收入單一的問題。”安定區委組織部副部長耿璇鈺說。

安定區將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積極利用土地資源發展村集體經濟,著力在“創新推動”上求突破、在“政策引導”上強保障、在“支撐引領”上下功夫、在“資產監督”上做文章,以黨建引領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責編:邵蘭、焦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