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不停歇的“再書寫”(人文茶座)

執一錠墨於硯上研磨,看墨色從焦濃漸至清淡﹔持一支筆臨摹,感受鋒穎落於紙上的流暢……前不久,全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在北京舉行,吸引了不少愛好者前往打卡。
中華文明底蘊豐富,亙古綿長。漢字是文化傳承的標志,中華文明的根脈。從甲骨刻符、青銅銘文,到書於簡帛、書於紙,3000多年來,漢字一脈相承。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筆、墨、紙、硯作為傳統的書寫和繪畫工具,在不同時期見証了漢字的演變和書法的發展歷程,更成為中華文明的載體。
鋪紙,研墨,蘸墨,揮毫……中國人的文房是有意境的。一角一隅、一器一物,無不彰顯著格調,反映著古人對工藝、審美的極致追求。北宋蘇易簡著《文房四譜》第一次將筆、墨、紙、硯作為一個整體系統加以論述。可以說,“文房四寶”構建了中國文房的獨特文化景觀,支撐起古人筆耕不輟的文化生活。
據已知考古發現証明,筆、墨、硯三者早在石器時代即有雛形,雖形態較為原始,但功用已和后世接近。以毛筆為例,早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一些彩陶上,可見花紋、線條筆法流暢,專家發現有的留有筆毫痕跡,判斷當時已經使用毛筆或類似毛筆的描繪工具。最早的毛筆實物,在戰國時期楚國墓葬中被發現。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紙墨的普及,不僅促使了浮雕印章和石碑拓印的流行,也為雕版印刷術的誕生奠定了基礎。造紙術與印刷術的傳播,讓歐洲從手抄本時代躍入書面文獻廣泛流傳的時代,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之一。
歷經千年淬煉,如今的“文房四寶”早已超越單純的實用工具范疇,兼具實用性與藝術價值。
或許有人會問,在數字浪潮洶涌澎湃、AI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為什麼我們仍然需要紙和筆,為什麼還要讓孩子從小握起毛筆,用稚嫩的小手在宣紙上留下敬畏的墨跡?
器以載道,筆、墨、紙、硯既是中華文化的承載之物,也是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當人們真正提起筆,不僅是為了規范書寫漢字,更是為了深刻感受書法經典中蘊藏的對自然的敬畏、對人生的思考。在書寫中,人們能捕捉到靈動的筆鋒,觀察宣紙濃淡暈染的變化,嗅到墨香中歲月沉澱的醇厚。在臨摹時,更能體會《蘭亭集序》的曲水流觴、《祭侄文稿》的激烈情懷……
當越來越多的中小學將書法課納入正式課程﹔當孩子們走進各地簡牘博物館,在片片竹木之書上臨摹先人的字跡﹔當各類“再設計”的國潮文房四寶文創不斷吸引年輕人的目光,這樣的場景,讓人看了不禁欣慰。
在筆、墨、紙、硯的世界裡,文化傳承是一場不停歇的“再書寫”。握筆的手,寫下的文字都是對“何以中國”的時代作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