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出實招破解“小馬拉大車”問題

“機構牌子多、証明事項多、微信工作群多,大部分工作時間被佔用,很難擠出有效時間為群眾辦實事!”近日,白銀市白銀區強灣鄉白崖子村黨支部書記曾朝銀道出了過去的困擾。
“小馬拉大車”問題,是基層治理問題的突出難題。
為了破解這一難題,使基層真正從“千條線”中解放出來,去年以來,白銀市嚴格落實村(社區)工作事項准入和動態調整機制,市級統一制定社區工作事項、証明事項、機制牌子、評比達標等6個清單,縣區分別制定村級工作事項3個清單,明確7類村(社區)禁入事項,推動“地域之屬”向“權責之屬”轉變。
村(社區)門口挂的牌子規范了,群眾辦事需要開具的証明減少了,曾朝銀總算能騰出精力來為村民群眾辦點實事。
這些看得見的變化,折射出的是白銀市基層減負賦能的新進展、新成效。
白銀市開展清理村社區“濫挂牌”問題“回頭看”專項行動,全市精簡鄉鎮(街道)牌子589個,清理規范行政村牌子4559個,社區牌子1042個。
深入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對功能重復的政務應用程序、政務公眾賬號、工作群組進行整合,對長期未使用或使用效率低的予以清理注銷,對階段性網絡工作群及時解散,共清理整合政務應用程序8個,清理政務公眾賬號170余個,工作群組2700余個,基層干部的手機“變輕”了,不必要的“打擾”變少了。
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難題,“壯馬”很關鍵。為了讓基層有人手、有環境干事創業,白銀市推動資源下放、重心下移、力量下沉。
在農村,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村干部”計劃,新配村黨組織書記64人、村文書86人,通過“減上補下”等方式,統籌調劑配套編制,將符合條件的大學生鄉村醫生納入編制管理﹔在城市,通過轉崗一批、招考一批、選聘一批等方式,配齊配強社區工作者隊伍,目前,全市157個社區配備社區工作者1739名,超過“每萬城鎮常住人口配備18人”的標准。
此外,白銀市持續深化區域化黨建共建聯建,建立街道“大工委”9個,“大黨委”142個,共納入企事業單位3000余個,駐區單位黨員擔任大黨委委員600余人,確定共建聯建事項900余個。動員組織市直機關4500余名在職黨員到41個街道社區報到服務900余次,參加志願服務7000余人次,幫扶困難群眾100余人,多元共治建立起城市基層“朋友圈”。
“基層組織的束縛少了,基層負擔輕了、動力足了,推動發展的步子才會快起來。”白銀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化減負賦能常態長效機制,讓基層減負成效切實轉化為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優化治理的效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