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杭州市臨平博物館
品賞江南水鄉之美(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人家星散水中央,十裡芹羹菰飯香。想得薰風端午后,荷花世界柳絲鄉。”宋代詩人楊萬裡的詩句描繪了臨平蓮蕩的夏日美景。臨平位於浙江杭州東北部,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其名來源於臨平湖,古籍中有“此湖開,天下平”之記載。
杭州市臨平博物館又稱中國江南水鄉文化博物館,2003年底建成開放,2022年完成改擴建,總建筑面積達2.1萬平方米,包括東西兩館。新落成的東館區建筑以江南民居為主題元素,基本陳列“春風又綠——江南水鄉文化展”生動展示了江南水鄉文化和民俗風情﹔西館區建筑以良渚玉琮為原型設計,基本陳列“此地自古繁華”著重介紹地方歷史。
追溯地方文脈
杭州臨平,一望平疇、塘漾棋布,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在歷史變遷中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杭州市臨平博物館館藏文物2.5萬多件(組),其中一級文物22件。走進博物館,一件件文物訴說著“江南佳麗地”深厚的人文底蘊。
距今7000年至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因浙江嘉興馬家浜遺址的發現而命名,是江南地區目前所知最早的史前文化。在臨平茅山遺址發現了馬家浜文化地層堆積,出土遺物以陶器居多,主要是泥質紅陶、夾砂紅陶。茅山遺址出土的馬家浜文化夾砂陶腰沿釜是一件炊具,器身中間有一個突出的腰沿,起到阻擋煙氣上升的作用。
距今6000年至5300年的崧澤文化時期,江南先民主要從事犁耕稻作的農業生產。崧澤文化夾砂陶過濾器是過濾流質物的生活用具,中間有一個類似濾網的擋板,專家推測可能用來過濾酒糟,說明當時糧食充足,有余糧可以釀酒。
承接馬家浜文化和崧澤文化的良渚文化,是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頂峰。展廳裡的沙盤模型展示了良渚古城遺址和臨平遺址群的面貌。“你看,臨平遺址群距離良渚古城僅20多公裡,目前已經發現了20多處村落遺址,經過正式考古發掘的有橫山遺址、三畝裡遺址、后頭山遺址、茅山遺址和玉架山遺址。”杭州市臨平博物館館長呂芹介紹。
茅山遺址南部一條古河道中出土的獨木舟堪稱“鎮館之寶”。“它全長7.35米,由整段巨木制成,是良渚文化首次發現的獨木舟,距今約5000年,也是國內迄今考古發現最長、最完整的史前獨木舟。”呂芹說。
良渚玉文化舉世聞名。展櫃裡陳列著玉琮、玉鉞、玉璧等良渚典型玉器,各自有著特殊的用途和象征意義。玉器上的紋飾刻畫精細,最具代表性的是神人獸面紋,反映了先民的原始信仰。
江南紡織業源遠流長,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紡輪等紡織生產工具。館內展出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紡輪,有陶質、石質、玉質等。良渚文化玉紡輪呈扁平圓餅形,中間有一個小孔。博物館講解員徐琦介紹,使用時,在紡輪的孔中插入一支細棒,依靠紡輪的轉動就可以紡線。
原始瓷是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的產物,又被稱為高溫釉陶,經1100攝氏度—1200攝氏度燒成,器表施以薄釉。商代方格紋圜底陶罐是館藏一級文物,其胎璧厚薄勻稱,質地較硬,外壁有一層薄薄的青灰色釉,呈細點狀分布,已經具有了原始瓷的特征。
東漢時期,越窯燒制出最早的成熟青瓷。東漢青釉水波紋瓷扁壺胎質細膩,釉色純淨,腹部扁圓,兩側有對稱銜環耳,耳上有橫“S”形紋,耳面上有三角形紋和杉葉紋,腹部有5圈同心圓紋,好似石頭擊打水面漾起的波紋。“這件扁壺造型新穎別致,在東漢青瓷中很少見,被評為一級文物。”徐琦介紹。
西晉越窯青釉瓷堆塑罐出土於臨平山西南,是一件隨葬品,罐上飾物題材豐富、造型繁縟,有谷倉、敞口罐、人物、異獸等,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富貴與長生的追求。這件堆塑罐上的人物為胡人形象,有的在耍雜技,有的在奏樂,姿態各異,栩栩如生,體現了不同地區文化的交融。
展現江南風情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隻合江南老。”唐宋以來,經濟重心南移,江南地區人口快速增長,商貿繁榮,文化昌盛,成為人們向往的安居樂業之地。
江南手工業發達,除了紡織業外,還有制瓷業、鑄鏡業等。江蘇揚州、浙江湖州是歷史上著名的銅鏡產地,其產品遠銷海外。雙鸞葵邊銅鏡是盛唐時期銅鏡的典型代表,圖案富麗生動,折射出大唐氣象。銅鏡外廓作八出葵花形,內切圓形,邊緣均勻地點綴8朵如意雲紋,圓鈕上下為類似荷花的花卉圖案,圓鈕左右兩側各立一隻曲頸相對、振翅翹尾的鸞鳥,作翩翩起舞狀。
江南地區文人薈萃,俊採星馳,流傳下來許多文房藝術珍品,詮釋著文人的清雅格調。杭州市臨平博物館藏有一塊“雪堂”款端石抄手硯,經專家考証,或為北宋文豪蘇軾的遺物。此硯呈長方形,底部刻“雪堂”二字,是蘇軾的書齋名,硯台左右兩側有銘文,記述了此硯是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從一漁人手中以五百緡的價格購得,“石質溫潤可愛”。
洗,是古代用來清洗毛筆的一種文房雅具。南宋龍泉窯青瓷雙魚洗風格雅致,寬沿、淺腹、矮圈足,內底部有兩條對稱凸起的鯉魚,外壁呈葉筋狀。龍泉窯因其主產區在浙江龍泉而得名,起源於三國兩晉時期,至南宋達到鼎盛,甌江兩岸和鬆溪上游遍布著數百處窯址,帶動了周邊地區陶瓷業發展。
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發展格外興盛,太湖流域和浙東沿海地帶形成了密集的市鎮分布網絡。展廳裡的電子地圖展示了各種類型的江南市鎮及其分布情況,從市鎮模型可以看到,江南市鎮是圍繞水而形成的,常見的街巷布局有面河式和背河式兩種。水鄉民居以河道為軸延伸開來,形成了店鋪、會館、戲台等一系列生活娛樂場所。
鼎昌綢布庄、清水絲綿店、竹器店、糕點鋪、南北雜貨鋪……東館區1︰1復原了遍布水鄉街市的各色店鋪,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體驗。船隻模型、印染布料的夾花版、印花糕點模具、“水鄉八件套”藍印花布服飾等展品,傳遞出濃郁的水鄉風情。
金發飾、玉帶鉤、點翠耳飾等飾品,展現了江南人家的富庶。明代鏤空金耳墜呈葫蘆形狀,由金絲纏繞焊接而成,制作精美。同為一級文物的還有明代人物故事金發飾,整器為雲頭形,前面有兩人騎馬,馬前后各有侍從一人,后面為亭台樓閣,樓閣上有兩人遠眺,逼真細致,工藝考究。
創新辦館之路
在2025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中,杭州市臨平博物館被授予“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稱號。
“作為一家區縣級博物館,我們一直秉持創新理念,努力激活有限的資源。”呂芹說,“在籌建辦館的時候就考慮走差異化發展道路,除了策劃本地歷史展,還圍繞江南水鄉文化進行調研,經過專家討論后,決定做一個江南水鄉文化展。”打破行政區劃,以文化地理學概念設館辦展,這在國內博物館界屬領先創新之舉。
2022年,杭州市臨平博物館歷經3年改造升級后重新開放,推出“春風又綠——江南水鄉文化展”,突破了傳統的展陳設計,運用最新科技手段,還原了一個生動立體的江南。該展覽獲得2022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我們積極聚合社會力量,開展多元創新合作。通過交流展覽,探索資源共享機制,彌補中小博物館藏品方面的不足。”呂芹介紹,東、西館區各有一個臨展廳,基本上每3個月就會更新一個展覽。“不器”“國色”“易水寒光”等特展“顏值”高,又有文化底蘊,成為火爆出圈的現象級展覽。
杭州市臨平博物館與華東師范大學合作,共建江南文獻研究中心,已建成含5萬篇文獻、35萬字口述史、覆蓋4縣區10萬個地塊的“江南文獻數據庫”,集資源整合、檢索查詢、在線閱讀、全文下載等功能於一體,為長三角文化研究提供數據支撐。
“我們與科技公司合作,基於‘AI+區塊鏈’,創新研發了‘文物指紋——基於微痕比對的藏品管理應用’,以科技賦能文物保護。”杭州市臨平博物館典藏研究部主任張蘇介紹,該應用可降低文物管理流程易發生的風險,提升文物身份識別效率。
該館精心策劃豐富的社教活動和研學課程,滿足觀眾的多樣化需求。“宋潮江南”“探秘古海塘”“瞧!臨平大運河沿岸的古橋!”等活動取得良好反響。
“‘水鄉工坊’是我們專門打造的社教空間,圍繞江南水鄉文化,每周推出寓教於樂的社教活動,深受觀眾喜愛。”杭州市臨平博物館副館長賀金彪介紹,依托“水鄉工坊”,博物館設計了“江一才”虛擬IP形象,青少年通過“江一才的穿搭——宋代服飾賞析”“江一才的晚餐——蘇軾美食詩文賞析”等活動,沉浸式體驗宋人的生活。
此外,博物館不斷深化在地社區服務合作,加強與社區的聯動,共同建立“龍興·未來博物空間”文化品牌,讓博物館成為社區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臨平古海塘博物館和剛剛開館的玉架山考古博物館也是我館團隊負責管理的。”呂芹說,“每個館我們都會按照一級館的標准辦好,發揮其作為在地博物館的功能,更好地服務公眾,讓越來越多人願意走進博物館,在參觀互動的過程中獲得美好體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