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特別關注

隴原大地織綠韻 城鄉山川展新顏

甘肅:以“四屏一廊”為軸 繪生態文明新畫卷

2025年06月05日09: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交匯地帶,祁連山的千年積雪與黃河的澎湃波濤共同勾勒出甘肅的“生態脊梁”。作為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祁連山國家公園主體區域,甘肅以祁連山生態修復和黃河甘肅段生態保護為支點,將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42.58萬平方公裡的隴原大地上落地生根。

在祁連山腹地,曾經傷痕累累的礦區變身“生態課堂”。通過實施生態修復工程,甘肅累計完成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面積1200余平方公裡,植被覆蓋率提升15個百分點,雪豹、白唇鹿等珍稀物種重現山間。生態移民工程讓世代靠山吃山的牧民轉型成為生態護林員,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黃河甘肅段沿線,總長913公裡的生態廊道串起11個市州。通過實施河道整治、濕地修復、水土保持等工程,黃河干流甘肅段水質連續9年保持Ⅱ類以上。生態產業、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黃河沿岸群眾依托生態紅利實現增收致富。

為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甘肅依據自身生態區位特點,將全省劃分為河西祁連山內陸河屏障區、甘南高原黃河上游屏障區、隴中隴東黃土高原屏障區、南部秦巴山區長江上游屏障區以及中部沿黃河地區生態走廊的“四屏一廊”,構建起覆蓋全域、協同聯動的生態安全格局。

從祁連山的“生態修復樣本”到黃河沿岸的“綠色發展走廊”,甘肅正以“四屏一廊”為軸構建全域三維生態安全防御體系,形成山地—綠洲—荒漠復合生態系統保護網。在筑牢國家西部生態屏障的同時,以“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生動實踐,詮釋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內涵,為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未來,甘肅將謀定生態保護、環境質量提升、綠色低碳發展等方面的長遠規劃和戰略重點,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持續推進荒漠化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設,加強綠化美化,提升生態系統質量﹔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加強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提升固體廢物處置能力,完善危險廢物監管體系﹔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加強數據資源共享,科學評估生態屏障建設成效﹔強化生態環境監管,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落實,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強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及防治,提升生態環境風險防控能力﹔推動水資源循環利用,加快產業和能源結構調整優化,推進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形成綠色低碳供應鏈和生產生活方式。以此,構建更加穩固、高效、可持續的生態安全屏障,為全國乃至全球的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數據來源:甘肅省生態環境廳

河西祁連山內陸河屏障區

河西祁連山內陸河屏障區具有重要的防風固沙和水源涵養功能,是我國北方防沙帶的重點區域。甘肅與內蒙古、新疆、青海協同推進防沙治沙和森林、草原保護,不斷提升防風固沙和水源涵養能力,維系沙漠綠洲生態平衡,保障西部生態安全。

甘南高原黃河上游屏障區

甘南高原黃河上游屏障區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功能,是國家黃河重點生態區和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的重要組成。甘肅與青海、四川協同推進濕地保育和草原治理,不斷提升水源涵養能力,保護黃河上游水源補給地,保障黃河源頭和青藏高原生態安全。

隴中隴東黃土高原屏障區

隴中隴東黃土高原屏障區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功能,是國家黃土高原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甘肅與陝西、寧夏協同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持續減少入黃泥沙量、協調水沙關系,保障黃河流域生態安全。

南部秦巴山區長江上游屏障區

南部秦巴山區長江上游屏障區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是國家長江重點生態區的重要組成。甘肅與陝西、四川加強秦嶺地區跨區域生態協同保護,不斷提升秦巴山區生物多樣性和長江上游水源涵養能力。

中部沿黃河地區生態走廊

中部沿黃河地區生態走廊具有保障黃河干流水質穩定的重要功能,是國家黃河重點生態區的重要組成。甘肅與寧夏共同構建黃河流域中上游齊治格局,加強工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綜合治理,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5年06月05日 12 版)

(責編:黃帆、焦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