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身邊的風和光
——甘肅開展零碳可移動離網型供電系統試點建設

當輕風吹過你的秀發,陽光洒滿你的陽台,你可曾想過,這身邊的風和光裡面蘊含著用之不竭的綠色電能?甚至,這司空見慣的風和光,還能夠就地轉化為可用的綠電?記者近日從國網甘肅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獲悉,這家公司正展開零碳可移動離網型供電系統試點建設,要把身邊的風光轉化為可用的綠電。
啥是零碳可移動離網型供電系統?通俗地講,在電力技術和設備支持下,你可以架設一套風力、光伏發電設施進行發電,且能夠在離開大電網的情況下,滿足自己用電需求。相當於建成了一個單獨運行的綠色智慧配電網。由於全部是綠電,用電還實現了零碳排放。
這一試點,首先在甘南夏河牧區展開。
國網甘肅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電網服務事業部經理胡春江介紹,甘南牧區風光資源豐富,牧民用電特點具有流動性,具有這一試點的應用場景。
為此,國網甘肅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聯合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營銷事業部、國網夏河縣供電公司組成技術團隊,於今年4月起深入牧區展開選點工作。
胡春江介紹,牧區供電有三個難啃的“硬骨頭”。其一,牧民隨季節轉場,流動性強,固定電網難適配流動性需求﹔其二,高原地區日照時間雖長,但風力不穩定,單一光伏發電的間歇性導致供電可靠性不足﹔其三,牧區單位供電成本遠超平原地區。
為此,這個技術團隊繪制出了破解難題的三維模型。
第一維是“多能互補”,建立“光伏+小型風機+儲能”多能互補設施,可在極端天氣下保障牧民點至少3天的用電需求﹔
第二維是“靈活組網”,採用“1主站+N子站”蜂窩狀組網模式,為各站設備建立參數,建立微型風光集群運行控制系統,實現“1主站”與“N子站”綠電靈活互濟,滿足不同規模點全綠色用電需求﹔
第三維是“智能調控”,開發“智能配網+雲平台負荷”調控系統,預留30%負荷擴展空間,滿足企業畜牧加工、冷鏈物流等現代化生產用能需求。
“這不是簡單的風光儲。”國網甘肅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供電專家辛海燕說,“它可在環保與安全基礎上實現全綠色用能,星空營地夜間照明、直播設備用電等需求,均被納入負荷預測模型。”
“這只是個起點。”胡春江說,“2026年工程全部投運后,這裡的綠電不僅要照亮帳篷,還要點亮冷鏈庫、手工藝坊,我們正研究推廣方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