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西,山水會吟詩,文化能“變現”

當晨曦的第一縷光掠過隴中高原,定西在歲月的褶皺裡舒展身姿。
這片浸潤著渭河源頭甘露的土地,充滿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也不乏華夏文明千年沉澱的瑰寶。
從蒼茫林海到雕梁畫棟,從潺潺溪流到藝術殿堂,定西以山水為紙、文化為墨,勾勒出一幅令人心馳神往的文旅長卷。
(一)
沿渭河而上,渭河源國家4A級旅游景區如綠色錦緞鋪展。進入景區步移而景換,時而山環水抱、景色奇秀,時而地勢險峻、飛泉流瀑。
今年5月,提升改造后的渭河源景區全新開園,集文化探源、生態度假、親子娛樂、戶外探索等功能於一體,業態愈發豐富,充滿趣味。
作為甘肅文旅產業集團旗下的4A級旅游景區之一,渭河源景區於2023年9月正式啟動改造提升項目。項目總投資超1.6億元,佔地面積154畝,重點打造“渭河源·如驛部落”,主要規劃設置了民俗兒童體驗區、休閑服務區及露營活動區。
“渭河源景區的改造提升,不只是景觀的煥新,更多的是經營理念的調整和經營業態的豐富。”甘肅文旅集團渭源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永峰介紹,景區以大禹導渭為緣起、以渭河源文化為主題,用“園中看景,景中嵌園,詩意棲居”的手法,滿足“全齡段”游客“親子游”“銀發游”“研學游”等需求。
“以前我們是自然觀光型景區,現在我們致力於打造文化景區,聯合渭源當地梳理文化脈絡,打造楹聯、牌匾、摩崖石刻等,講好文化故事。”李永峰介紹說,“每逢端午、‘五一’等節假日景區游客絡繹不絕,今年5月游客量達5萬余人次。”
“煥新升級后的渭河源景區既適合成年人欣賞自然風光、感受渭河源頭的文化,也有很多適合孩子們游玩的項目,特別適合一家人出游。”游客崔女士感嘆道。
位於渭源縣蓮峰鎮的首陽山,因“列群山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這裡不僅有著九峰環峙如蓮花的壯美景觀,更承載著千年的文化基因。
三千多年前,伯夷、叔齊在此採薇隱居,他們抱節守志的故事,讓首陽山成為善、德、仁、義的精神象征。
清聖祠斑駁的石碑上,左宗棠的筆跡蒼勁有力,清代文人的詩篇在歲月中流轉,與山間的古鬆清泉共同構建起獨特、美好的境界。
沿著游線漫步,既能感受文化的深邃,又能觸摸到歷史的溫度。
“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獨特的歷史民俗和文化、日漸完善的基礎設施,使首陽山景區成為集生態觀光、休閑養生、拜謁先聖、陶冶身心、文化研學於一體的旅游勝地。”渭源縣渭河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何春喜介紹,目前,首陽山景區已接待游客20萬余人次。
首陽山、渭河源、元古堆三大國家4A級旅游景區各具特色,鳥鼠同穴文化、大禹導渭文化、伯夷叔齊文化三大傳統文化聞名遐邇……近年來,渭源縣立足資源稟賦,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資源,持續推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目前,渭源縣已成功躋身“全國避暑旅游樣本城市”“中國夏季休閑百佳縣市”“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行列,去年,全縣文旅產業綜合收入突破20億元。
(二)
通渭素有“中國書畫藝術之鄉”的美譽,在定西的文化版圖上,這裡宛如一支飽蘸濃墨的畫筆,繪就了獨特的藝術篇章。
通渭人崇尚耕讀、鐘情書畫,城區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揮毫潑墨的身影﹔鄉鎮村舍屋內,幾乎家家懸挂著書畫作品。
走進通渭悅心國際書畫村,仿佛穿越時空,與歷代書畫大家對話。書畫村設有書畫創作室、裝裱工坊等,游客不僅可以近距離觀賞書畫創作的全過程,還能自己提筆,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體驗揮毫潑墨的樂趣,感受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獨特魅力。
50歲的通渭人楊建輝從事書畫交易已有22年,十多年前悅心國際書畫村建成時,他便在裡面經營起一間工作室。“依托書畫村以及每年舉辦的書畫藝術節,我們的書畫生意做得有聲有色,每年‘線上+線下’交易量能達到四五百萬元,其中八成是通渭本地書畫家的作品。”楊建輝說。
目前,通渭有書畫創作人員1萬多人,其中,有中美協會員15人、中書協會員53人,培育市場主體800多家,年書畫交易額突破10億元。
在隴西,李家龍宮無疑是最耀眼的文化坐標。
步入李家龍宮,中軸線排列的戲台、儀門、正殿等建筑,雕梁畫棟間盡顯大唐風華。這座始建於唐初的宮廷式古建筑群,早已成為李氏文化交流的精神家園。
“我們夫妻倆路過隴西,了解到這裡有李家龍宮就特地來轉轉,看了以后很長見識。”從寧夏吳忠自駕路過隴西的游客李世強說。
多年來,隴西縣持續深入挖掘、整理、傳承和弘揚隴西李氏文化,李家龍宮正在成為“世界了解隴西、隴西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2017年,李家龍宮被中國僑聯命名為甘肅省首批“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
在隴西縣探尋文化的足跡,歷史的脈絡清晰可見,時代的傳承更是綿延不絕。
走入位於縣城的莫建成藝術博物館,莫建成先生的工筆花鳥畫以獨特的筆墨、典雅的色彩,展現出生活的詩意與美好。各類藝術展覽輪番上演,吸引著藝術家和愛好者在此交流思想、碰撞靈感。
歐洲古典油畫展正在一樓開展,查爾斯·巴克斯特的《玫瑰女孩像》、阿爾伯特·布倫德爾的《等待回家的末班船》、十九世紀歐洲學院派的《女士肖像》等經典作品琳琅滿目,還能欣賞到奧古斯特·羅丹及巴勃羅·畢加索等藝術大家的10件雕塑作品。
在這裡,藝術不再遙不可及,而是化作可觸摸、可感知的文化盛宴,滋養著每一位來訪者的心靈。
自2021年10月開館以來,莫建成藝術博物館已舉辦了8場大型書畫展覽,接待省內外團體與隴西中小學生參觀人數110批次,線下參觀人數達11.7萬人次。
近年來,隴西縣積極搭建藝術平台,中美協隴西寫生基地、省美協寫生基地相繼落成,培育出28名中美協會員,十余場高規格書畫展覽在京舉辦,文化事業蓬勃發展。
(三)
田野間綠意盎然,村落裡古木參天,溪水如靈動的玉帶穿村而過……毗鄰212國道的渭源縣會川鎮羅家磨村,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田園畫卷。
如果說首陽山和渭河源是定西的“山水之魂”,那麼羅家磨村則是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
山巒疊翠、阡陌縱橫,“山野拾夢”民宿坐落其中。
土黃的牆壁、青色的瓦片、柴扉院門,處處散發著濃濃的鄉土氣息﹔而民宿內柔軟的床墊、潔淨的衛浴和潮流吧台,又讓游客在擁抱自然的同時享受現代舒適。
“這裡有4座院落‘水窩窩’‘草坡坡’‘雞冠冠’‘山屲屲’,共15間客房,每間客房都有其獨特的故事和風貌。”民宿負責人王會蘭介紹道。
“在這裡,自然不再是外在的風景,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清晨可以聆聽鳥兒的歌唱,感受清新的空氣﹔夜晚可以仰望滿天的繁星,享受大自然的寧靜。”王會蘭介紹,“五一”和端午假期民宿都是滿房,很受蘭州游客歡迎。
令人驚喜的是,隨著藝術寫生基地和美術館的落戶,讓這個小山村成為藝術家的靈感源泉。
夏日來臨,羅家磨村便熱鬧起來,前來研學寫生採風的師生和避暑旅游的省內外賓客絡繹不絕。郁郁蔥蔥的森林、潺潺而過的溪流、錯落有致的院落、獨特的民俗風情,在畫家筆下定格。
因看好家鄉渭源獨特的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從會川鎮走出去的大學生姚龍於2017年返鄉創業,在當地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先后創辦了甘肅羅家磨寫生基地、渭河源藝術寫生基地。
“每年我們要接待省內外藝術院校研學師生和知名書畫家萬余人次,在帶動家鄉農家樂發展的同時,還給村集體分紅。”姚龍說,看到家鄉的美景助力村裡人日子越過越紅火,他每天都充滿干勁。
文化的魅力,在於它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人心。
或許是首陽山的一縷清風,攜帶著千年的德源文化﹔或許是羅家磨村的一抹夕陽,映照出鄉村振興的希望﹔又或許是李家龍宮的一聲晨鐘,喚醒了血脈中的文化記憶﹔抑或是悅心國際書畫村的一紙墨香,浸潤著藝術的情懷。
今年1至5月,定西市累計接待游客1115.03萬人次,同比增長10.77%﹔旅游花費66.52億元,同比增長13.61%。
如今的隴中大地,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將自然風光、歷史文化、鄉村風情與現代藝術熔鑄一體,奏響一曲動人心弦的文旅交響詩,以其迷人的風採,吸引著八方來客,共同書寫屬於這片土地的精彩篇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