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資源變“熱”產業
蘭州入選國家級避暑旅游目的地“清涼經濟”激活城市發展新動能

游客游覽水墨丹霞
日前,中國氣象局發布2025年16條全國避暑旅游路線,甘肅三條線路上榜,其中“隴秦山水·古道西風”線路直接把蘭州黃河風情線大景區送進了國家級推薦名錄,也讓蘭州這座黃河穿城而過的西北城市,成為五湖四海游客的避暑目的地。
“清涼經濟” 帶火暑期旅游市場
盛夏時節,當全國多地持續發布高溫預警時,蘭州市區卻以宜人的氣候吸引著越來越多游客前來消夏避暑。
今年入夏以來,金城蘭州吸引了大量外來游客,特別是在暑假期間,游客數量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中山橋、白塔山、黃河母親以及黃河樓等知名景點成為了游客們的必訪之地﹔興隆山、石佛溝、吐魯溝裡更是景色宜人、清涼舒爽﹔黃河沿岸的茶攤河風陣陣,“夜游黃河”火爆運營奏響歡快的清涼夜曲。炎炎盛夏,金城蘭州用滿滿的清涼誠意迎接八方來客。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蘭州旅游預訂量同比增長47%,酒店入住率連續三個月超過85%。
甘肅省氣象局專家指出:“蘭州屬於溫帶半干旱氣候,夏季受東南季風與河西走廊冷氣流共同影響,既避免了極端高溫,又保持了適度濕潤。”監測顯示,近十年蘭州夏季平均氣溫都穩定在20到26℃之間,35℃以上高溫日數年均不足10天,顯著低於同緯度城市。
“入夏就來蘭州住下了,前些日子接連下雨,晚上睡覺還要蓋薄被,白天散步還要穿個長袖。”來自上海的退休游客李女士表示,這種舒服的氣候體驗已經讓她連續三年選擇蘭州作為避暑目的地。
“今年暑期,蘭州市文旅市場活力滿滿,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熱捧這座避暑勝地,他們紛紛在網上分享自己的舒心避暑游,無數的留言‘我在蘭州很涼快’就是最生動的注解。”蘭州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毛玉鐸告訴記者,“如今,避暑游已成為蘭州文旅發展的新增長極,不僅帶來了直接經濟效益,更重塑了城市形象、推動了產業升級、促進了區域協同。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挖掘氣候優勢,深化文旅融合,打造‘清涼經濟’標杆,讓‘我在蘭州很涼快’成為全國游客的共同記憶,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
美景宜人 游客盡享避暑“涼”方
說起避暑,蘭州真的有“涼”方,首先要說的便是蘭州避暑三件套:興隆山、石佛溝、吐魯溝。
近年來,蘭州市依托氣候優勢,著力打造“黃河避暑之都”品牌,遍布城郊的“2小時避暑圈”,整合了興隆山、吐魯溝等海拔2000米以上的森林景區資源,火熱推出了“白天登山避暑、夜晚濱河納涼”的立體化產品。數據顯示,今年蘭州周邊山地景區游客量顯著增長,帶動了農家樂收入不斷增加。
最近,伴隨著高考落幕,寒窗十年的學子們終於迎來“自由時刻”,同學們約上三五好友,紛紛把目光聚焦於山水之間的清涼愜意,闖入22℃的“綠野仙蹤”——石佛溝,來一場說走就走的畢業旅行。
石佛溝是蘭州人私藏的夏日秘境。當全國各地溫度飆升的時候,這裡依舊保持著25℃左右的清涼。
這片醉人的綠意距離市區僅20公裡,森林覆蓋率超90%,是天然的“空調房”。無論是徒步登山,還是探訪靈岩禪寺,或是在溪邊野餐,都是炎炎夏日裡美好的享受。
“今年以來游客量和收入雙增長,游客增長率在66%,收入的增長率在87%左右。特別是進入7月暑期,游客量和收入更是進一步穩步上升。”蘭州雲頂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石佛溝景區分公司經理劉青達自信滿滿地說。
另一處非常值得一提的避暑勝地便是吐魯溝,“吐魯”在古蒙語中意為“美好的果園”,而吐魯溝這片土地的美好遠不止於此。
吐魯溝被譽為“神話般的綠色山谷”,原始森林覆蓋率近80%,夏季平均氣溫僅22℃,是絕佳的避暑勝地。溝內峰巒疊嶂,溪流潺潺,徒步可探訪駝峰嶺、天窗眼等奇特地貌。附近還有一座明代宮殿靜臥山水——魯土司衙門,這個甘青邊境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筑群,將游人瞬間拉回六百年前。
“滿眼都是翠綠的樹木,耳邊傳來溪水的潺潺聲,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氣息,簡直就是一個童話世界。”來自廣東的游客鄭先生告訴記者:“我們在這裡找到了有著2600多年歷史的吐峪溝麻扎村,這裡的坯房古老而神秘,溝谷縱橫交錯,仿佛訴說著千年的故事。我們一邊品嘗美食,一邊感受古村的歷史韻味和涼爽的森林之風,真的太愜意了。”
產業升級 撬動多維消費
白天的黃河邊,茶攤成了最搶手的地盤。簡易木桌沿河排開,三炮台蓋碗茶一泡,天南海北的游客愜意地喝著茶吹著風,有的人還專門找本地人嘮嗑。
每到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漫步於“天下黃河第一橋”中山橋的游客川流不息,五光十色的燈光將橋體與黃河水映作金龍,夜游船舶載著人群穿梭於星河般的風情線,無論是船上還是河岸邊,都是三炮台的清香混著黃河蜜甜味飄散。
南京游客劉娟禁不住感嘆:“來到蘭州,這夏夜的風瞬間便吹散了淤積於身心已久的暑氣,黃河水裹著古城千年的質朴,連呼吸都透著瓜果釀的醉意。”
時值夏季,蘭州水上旅游也迎來了黃金期,全國各地游客紛至沓來,坐水上公交、乘黃河游輪、賞蘭州風景……隨著繽紛多彩的黃河水上項目蓬勃興起,這條“水上金腰帶”不僅重塑了城市交通格局,更以極具地域特色的方式奉上了蘭州涼意滿滿的旅游新名片。
據介紹,入夏來夜游黃河游客量暴漲,船次加到每15分鐘一班仍座無虛席。
“為滿足出行高峰需求,應對暑期可能出現的客流高峰,水運集團對運力進行了全面梳理和優化配置。在熱門旅游航線方面,如白塔山碼頭等,增加了船舶投入數量,並根據歷史客流數據和今年的市場預測,科學調整了發船班次,避免出現旅客長時間等待或過度擁擠的情況。”據蘭州水運集團經營管理部專員宋若愚介紹,在運輸效率提升方面,集團對船舶的調度和運行計劃進行了精細化管理,同時加強人員儲備與培訓,保障暑期水運服務質量。
中山橋北,敦煌舞在水幕光影裡翩躚,非遺皮影戲在涼風中開演,夏夜的金城關文化街區精彩不斷。
“避暑旅游的火爆正重塑蘭州經濟結構,不僅惠及游客,也改善了本地居民的生活質量。”毛玉鐸感慨地說:“比如,夜間經濟的活躍讓夜市、酒吧、演出等延長營業時間,豐富了市民夜間生活﹔旅游旺季帶動餐飲、住宿、導游等行業用工需求,促進了就業。”
他說:“如今,清涼氣候已成為蘭州新的城市競爭力,但為了避免過多的同質化競爭,我們還是需要深挖黃河文化IP,進一步科學整合周邊避暑資源,以‘2小時避暑圈’的豐富內容帶動全域旅游發展,不斷推動蘭州文旅產業向高品質、多元化方向升級。”
◆記者手記
盛夏七月,站在蘭州中山橋頭,一陣帶著黃河水汽的涼風拂過面頰,忽然理解了為何這座城市會被游客稱為“西北避暑天堂”。數日前一場酣暢淋漓的雨后,身旁的游客舉著屏幕上顯示著實時氣溫24℃的手機,興奮地對著鏡頭說:“終於逃離40℃的火爐了,你們看,我在蘭州很涼快!”這一刻,我深切感受到,蘭州實現了一場與全國游客充滿驚喜的“清涼之約”。
回想幾年前,游客還大多把蘭州當作西行的中轉站,停留時間不超過4小時。而如今,正寧路小吃街凌晨時分依然人聲鼎沸﹔黃河岸邊的咖啡館裡,舉著冰飲自拍的游客絡繹不絕。在“火爐城市”越來越多的當下,清涼之都成為蘭州文旅得天獨厚的優勢。而夏日蘭州對游客的吸引力既來自自然饋贈,更得益於主動作為。從單一觀光到全域旅游,從氣候資源到經濟動能,這座曾被視為中轉站的城市,正以清涼為筆書寫精彩的文旅發展新答卷。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超 文/圖
來源:蘭州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