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已無恙 英魂請安息
——阿裡地區八名烈士遺骸遷移安葬儀式側記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
8月3日上午,西藏阿裡地區舉行8名烈士遺骸遷移安葬儀式。
當天,禮兵將8名烈士的遺骸從阿裡地區殯儀館護送到了獅泉河烈士陵園。
清晨的獅泉河烈士陵園庄嚴肅穆。上午11時整,烈士遺骸遷移安葬儀式正式開始。
伴隨著深沉低回的《思念曲》,禮兵抬起覆蓋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烈士棺槨,緩步進入紀念廣場,將烈士棺槨輕輕放在覆蓋著黑色絨布的高台上。
全場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國歌唱畢,參加儀式人員脫帽默哀,向英烈致以崇高敬意。
“張希榮,甘肅古浪縣人,1959年3月入伍,1960年9月1日在阿裡地區革命建設中犧牲,時年21歲﹔李生財,甘肅金塔縣人,1956年3月入伍,1960年1月22日在阿裡地區革命建設中犧牲,時年26歲﹔陳富祥,甘肅清水縣人,1958年3月入伍,1960年6月29日在阿裡地區革命建設中犧牲,時年22歲……”阿裡地區相關負責人宣讀8名烈士的生平事跡。
此次遷移安葬的烈士遺骸中,除了劉彥斌、薛根定兩名陝西籍烈士外,其余6名均為甘肅籍烈士。
儀式結束后,隨著《思念曲》再次奏響,禮兵抬起烈士棺槨,送至墓位安葬。隨后,全體人員緩步上前,向烈士墓敬獻鮮花、鞠躬,表達深切悼念和無限敬仰。
輕輕擦拭墓碑、獻上從家鄉帶來的食物、跟已逝的親人說說話……烈士遺屬從家鄉遠道而來,隻為看看多年未聞及任何消息的親人。
從甘肅金塔趕到阿裡的孫子李東霖和曾孫女李清霏站在李生財烈士墓碑前,將一束鮮花輕輕獻上。李東霖說:“爺爺,家裡一切都好,請您放心。雖然此刻我心裡非常難過,但我們都為您自豪,我們一定會向您學習,傳承您不怕苦不怕累的英雄精神,好好工作,努力奮斗。”李東霖說,爺爺很早就從軍了,之后幾十年裡一直未曾有過任何消息。去年退役軍人事務部門聯系到家人,通過抽血鑒定后,才知道爺爺犧牲在了阿裡。
張希榮烈士的侄子張承軍和家人從古浪趕來,將家鄉帶來的食物、水果擺放在叔叔的墓碑前。
“叔叔21歲就犧牲了,沒有子女,今天我代表全家來看他,看到他安葬在了烈士陵園,一家人就放心了。”張承軍說。
西藏地處我國西南邊陲,上世紀60年代,以8位烈士為杰出代表的革命先烈,在雪域高原的崇山峻嶺間與叛亂分子展開殊死搏斗,用血肉之軀守護著人民政權,用生命在阿裡高原上筑起了一道守護安寧的長城。
60多年來,阿裡人民沒有忘記革命先烈解放西藏所建立的不朽功勛,更沒有忘記在阿裡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們。
遷回革命烈士遺骸,始終牽動著阿裡各族人民群眾的心。
從2023年開始,通過退役軍人事務部、西藏自治區退役軍人事務廳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最終成功確認8名烈士身份,並安葬在獅泉河烈士陵園,以此告慰英靈,傳承英烈精神。
記者採訪得知,截至目前,已有37名甘肅籍烈士安葬在了阿裡地區獅泉河烈士陵園。
“知道了8名烈士的英勇事跡,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要向他們學習,不負祖國期望。”西藏阿裡陝西實驗學校四年級學生德吉尕措在參加烈士遺骸遷移安葬儀式后說。
“今天參加烈士安葬儀式,我深受鼓舞。我要學習英烈們無私奉獻、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阿裡地區噶爾縣獅泉河鎮森格社區居民米瑪普尺說。
烈士精神千秋在,英雄浩氣萬古存。
阿裡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阿裡人民將銘記8名烈士的英雄事跡,傳承他們的崇高精神,把對烈士的緬懷之情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強大動力,繼續把革命先輩為之努力、為之犧牲的偉大事業奮力推向前進,為建設雪域高原“西部明珠”而不懈奮斗。
山河已無恙,英魂請安息。願你們長眠於這片深愛的土地,永垂不朽。(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顧麗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