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積極推進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難題,這樣破解

8月20日,在山東省鄆城頤合養老服務中心,參保職工長護險的苑丹月在工作人員陪護下做康復訓練。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攝
國家衛生健康委的數據顯示,我國失能失智老人已超4500萬人,平均每6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需要長期照護。在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的背景下,傳統家庭養老功能持續弱化,“421”家庭結構下年輕一代贍養壓力陡增,甚至出現“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情況。隨著“銀發浪潮”襲來,失能老人的照護問題不僅牽動著每個家庭的情感,也考驗著整個社會的保障能力和政策智慧。對此,多地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力求破局。
從拒之門外到倚靠信賴
河南省開封市,上午10時,評估員劉明輝與同事准時敲開了一位參保老人的家門。這已是他從事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估工作的第五年。5年間,他的腳步遍及開封的各個角落。手中那份評估表,記錄了千余位失能老人的生活狀態,也承載著無數家庭的期盼。
“王奶奶,咱們再試試能不能自己坐起來,好嗎?”劉明輝半蹲在床前,一邊輕聲詢問,一邊托住老人的手臂。評估表上項目細致入微——認知能力、進食、穿衣、活動能力……每一項都關系到老人能否享受到長期護理保險的待遇。
王奶奶因中風已癱瘓3年多。兒子張強為了照顧母親,辭去工作,全家僅靠父親有限的退休金維持生計。“以前聽說住護理院一個月要4000多元,根本不敢想。”張強說,“現在好了,有了長護險,每月護理費能報銷65%,俺媽終於能去專業的機構了,我心裡的大石頭也算落地了。”
2021年長護險在開封試點,劉明輝成了第一批持証長護險失能等級評估專家。政策推行初期,許多家庭對“失能評估”充滿疑慮:“填個表有什麼用?”直到評估結果實實在在地換來了每月數千元的護理補貼,大家才明白,這張表格背后,是政策的溫度和生活的轉機。
5年間,劉明輝經歷了很多感人瞬間:臥床老人緊握他的手道謝,家屬在看到評估結果時落淚,社區工作人員詢問“何時能擴大覆蓋”……
令劉明輝印象深刻的是2022年寒冬的一幕。一位獨居老人堅決拒絕評估,隔著門喊道:“我手腳慢點怎麼了?我不是失能!”劉明輝沒有放棄,他聯系上老人在外地的女兒,共同耐心解釋政策。一小時后,門開了。如今,這位老人每周能享受到4次專業上門護理。女兒后來送來錦旗,上面寫道:“政策扶困,情暖人心。”
鄉鎮衛生院變“護理院”
失能老人的照護難題在農村和基層地區尤為突出。子女外出務工、養老資源匱乏、專業服務缺失,使得一些家庭陷入“機構不能醫、醫院不能養、家庭無力護”的困境。
在江蘇徐州新沂市棋盤鎮中心衛生院,長護病房陽光明亮。胡女士在床前握著87歲母親的手。“以前我真是愁白頭。”她感慨道,“老娘重度失能癱在床上,我們只能獨自在家照護,工作又耽誤不起,兩頭跑,累得夠嗆。現在好了,老人在這裡有專業照護,負擔減輕了,我們家屬很安心。”
隨著“銀發浪潮”的到來,在一些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失能老人的照護成了壓在子女心上的大石頭。另一方面,不少鄉鎮衛生院,也挺“犯難”——患者變少,空床增多,醫生護士缺活干。
“一邊是老人‘沒處去’,一邊是醫院‘床位空’。”徐州市醫保部門相關負責人坦言,“這‘兩頭難’必須破局。”為此,徐州推動基層醫療機構轉型,開展長護險服務與醫養融合,讓鄉鎮衛生院把閑置病床和醫護人員“動起來”,實現“政府出政策、醫保出資金、醫院出服務”。
徐州的“衛生院+照護”模式,效果逐漸顯現。以棋盤鎮中心衛生院為例,2022年10月運營長期護理保險業務以來,累計收住失能人員85人,當前開放的35張長期護理保險專區照護床位全部滿員。
截至2025年6月,徐州市縣兩級醫保部門推動基層醫療機構轉型提供長期護理保險服務達到33家,當期服務670人左右,基金累計支付3677萬元,帶動營收5674萬元。這一轉型不僅緩解了基層醫療機構的運營壓力,更回應了群眾對“更便捷、更優質照護”的呼聲。
把專業服務送到家中
在傳統觀念中,專業照護多集中於城市機構,而農村和偏遠地區往往成為服務“窪地”。隨著長護險政策的推進,越來越多基層醫療機構正將專業服務送入家門。
四川成都崇州市白頭鎮壁山村的王阿姨對此深有體會。自從白頭鎮衛生院成為長護險定點服務機構后,“鎮衛生院的醫護人員每周都准時來家裡,給老母親做檢查、換尿管,還手把手教我怎麼給老人翻身、拍背,預防褥瘡。”她說,“我們住得偏,孩子也不在身邊,以前有事只能自己扛。現在有了他們,就像有了靠山,簡直幫了大忙哦。”
白頭鎮衛生院負責人介紹,在農村地區,“照護資金不足、服務供給短缺”問題比城市更加突出。該院通過轉型為長護險定點機構,不僅滿足了居民養老需求,還實現了人才、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多重提升。
都江堰市沿江衛生院也曾因“撤鄉並鎮”面臨發展瓶頸——服務需求不足、用房閑置、運營困難。成為長護險定點機構后,因具備專業團隊和政策支持,該院成為附近失能家庭的首選,入住率從40%提升至70%。
2024年以來,成都市醫保局推動基層醫療機構參與長護服務,通過“課題支撐+政策指導”,分類指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機構入住、居家上門或評估服務,並聯合民政、衛健部門優化審批流程、加大政策扶持。截至目前,成都已有38家基層醫療機構成為長護險定點服務機構或評估機構,累計為超6000名失能人員提供多樣服務。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擁有經驗豐富、技術熟練的醫護團隊,配備專業的康復設備和設施,能夠為失能人員提供高質量、可及化的護理服務。”成都市醫療保障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小投入”實現“大保障”
很多人好奇,每年隻需個人繳納二三十元,長護險靠什麼來支撐失能老人的照護?答案在於“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多元籌資機制。
山東煙台龍口市將長護險工作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納入民生實事重點任務,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單位、個人、政府、社會共同參與的籌資體系。“這就好比大家出力,共同分擔風險,最終讓需要幫助的人享受到溫暖。”龍口市醫保局相關負責人解釋說。
在龍口,職工每年僅需繳納30元,居民繳費也在可承受范圍內,加上政府補貼與社會資金,共同匯成穩定的“資金池”,支撐起可持續的運行機制。目前,龍口已有1300余名失能老人享受到長護險照護,政策覆蓋全市64萬參保群眾。
除了資金支持,服務落地也至關重要。東江街道的王奶奶因帕金森病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女兒為她提交評估申請后,原本擔心流程復雜、耗時漫長。但評估團隊很快主動上門,嚴格按國家標准進行評估和影像記錄。沒過幾天,評估結果就送到了家裡——王奶奶符合條件,可以享受待遇。打那時起,護理員小林每周上門為她按摩、擦洗、活動肢體。“媽媽舒服多了,我們全家也輕鬆了。”女兒說。
鏈接
我國2016年組織首批15個城市開展長護險制度試點。2020年,試點范圍擴大至49個城市,目前仍在持續擴面。試點地區參保群眾近1.9億人,累計籌集資金超千億元,支出超過850億元。試點地區已探索形成基本制度框架,積累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長護險制度的綜合效應正逐步顯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