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非遺” 創造新精彩
——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甘肅技能成果展區亮點紛呈

9月19日,第三屆全國技能大賽在鄭州開幕。賽場上選手們激戰正酣,賽場下的技能展示交流區亮點紛呈。
走進位於中原國際會展中心的甘肅技能成果展區,“技能之光照亮絲綢之路”的主題字樣映入眼帘……敦煌莫高窟、黃河母親、嘉峪關城樓、絲路駝鈴等地域符號,巧妙融入展區設計肌理,讓整個空間充滿隴原風情。在這裡,甘肅在傳統工藝振興、文旅融合、非遺傳承等領域的技能創新成果集中呈現,形成“技能+非遺”雙向聯動的展示脈絡。
展區中央,幕布垂落、鑼鼓聲起、燈光驟亮,“環縣道情皮影戲”展演區瞬間成為全場焦點。幕后,藝人指尖勾著皮影杆,手腕輕輕一動,身披鎧甲的武將便在幕布上“邁”開步子,伴隨著悠揚的道情唱腔,時而揮劍、時而轉身,將古老故事演繹得活靈活現。
台下觀眾看得入神,紛紛舉起手機拍照錄像,唱到精彩處,陣陣掌聲在展區響起。“以前隻在影視劇裡看過皮影戲,這是第一次近距離觀看,真的很有感染力!”來自浙江的嘉賓胡娜說。
展演區旁,“環縣道情皮影戲”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張治文正低頭細致雕刻皮影。他一邊忙活一邊向觀眾介紹,皮影從制皮、過稿、雕刻,到著色、出水,再到最后的組裝,前后要經過十多道工序,每一道都得十分細致。“道情皮影戲承載著甘肅當地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底蘊,希望通過此次展演,讓更多人親身領略這門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張治文說。
展區裡最具煙火氣的角落,當數蘭州牛肉拉面展演台。銅鍋裡的牛肉湯鮮香四溢,拉面師傅站在操作台后,雪白面團在他手中上下翻飛,“啪”的一聲甩在案板上,轉眼就拉成均勻纖細的面條,下鍋、撈面、澆湯……一套動作行雲流水。
“早就聽說甘肅的牛肉面很好吃,今天總算能嘗到了!”參觀者循著香味紛紛駐足,很快排起了長隊。品嘗后,大家直呼:“湯鮮面筋道,一口下去很滿足。”“這味兒太正宗了!”
掐絲琺琅展演區,則像一座小型“色彩寶庫”,精致且華麗。展架上,國家級技能大師李海明帶來的百余種作品格外吸睛——“敦煌藻井系列”紋理繁復精巧,繪著敦煌飛天的琺琅看盤靈動雅致,形態各異的琺琅飾品在燈光下泛著溫潤光澤。“太美了,我要買回去送給女兒!”來自黑龍江的張航當場選購了兩條琺琅手鏈。
這是李海明第二次參加全國技能大賽展演。此次大賽期間,他的“反彈琵琶竹盤”“黑曜石盤馬踏飛燕”兩件琺琅工藝作品入選國家成果展區,他本人還將在國家館進行掐絲琺琅技藝展示。“這是一次很寶貴的機會,對我來說是莫大的鼓舞,我會繼續努力精進技藝。”李海明說。
展區一側,“雅路人”麻鞋展位散發著別樣的質朴氣息。展台上整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麻鞋,有的鞋面編著簡約幾何紋路,有的綴著小巧布藝裝飾,既保留了傳統麻鞋的質朴與舒適,又融入現代時尚元素,吸引力十足。
甘肅雅路人麻編工藝制品發展有限公司的省級技能大師郭娟手裡攥著麻線,指尖翻飛間,麻線在鞋底上逐漸織出規整紋路。不少參觀者駐足細看、詢問工藝,還有人直接選購下單。
“這是我們首次參加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的技能展演。希望借此平台交流學習、展示甘肅傳統技藝、尋找合作機會,目前已經有重慶等地的展商表達了洽談合作意向。”郭娟說。
在河州蛋雕展位,又藏著另一番精巧。展台上,蛋雕相框擺台、蛋雕燈飾擺件等文創產品整齊陳列,用鴯鹋蛋雕刻的特色工藝作品更是精美絕倫。
展台旁,蛋雕技藝傳承人、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大三學生魏子淳正專注雕刻——隨著刀刃緩緩游走,蛋殼上漸漸浮現出精美的圖案,引得圍觀者拍手稱奇。
面對參觀者“純手工蛋雕需耗時多久”的提問,非物質文化遺產蛋雕技藝傳承人楊星國笑著解答:“最簡單的作品也要兩個多小時,復雜的比如那件融合臨夏古典建筑與牡丹元素的作品,我足足做了半年。”
“希望借著此次機會,讓更多人看見蛋殼在指尖‘綻放’魅力。”展演期間,楊星國還與來自廣東的指掌畫藝人等相關從業者進行交流,他也收獲了新思考:“傳統非遺也需要高科技助力,比如我們研發的蛋雕防震裝置,有效解決了蛋雕作品易碎問題。期待更多交流合作,通過新手法、高科技讓‘老手藝’被更多人知曉和接受。”
甘肅技能成果展區的這場匠心盛宴,不僅為傳統技能展示搭建了平台,更為外界打開了一扇了解隴原文化神韻的窗口。(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李永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