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旱區馬鈴薯機收技術取得新突破

甘肅省環山梯田地履帶式馬鈴薯聯合收獲機熟化樣機投放暨現場演示培訓活動日前在定西市舉行,首批18台樣機正式交付農機應用主體,標志著甘肅省在破解丘陵山區農機短板、推進現代農業裝備體系建設上取得關鍵突破,為西北旱區馬鈴薯機械化收獲補上關鍵短板。
在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太平村,環山梯田裡馬鈴薯綴滿薯秧,一場“田間智造”演示正熱鬧上演。一台台履帶式馬鈴薯聯合收獲機正在陡峭的梯田裡平穩作業。伴隨著隆隆機聲,挖掘、碎土、分離、集薯一氣呵成,金黃色的馬鈴薯如流水般滾入儲倉,土地幾乎在頃刻間恢復平整。不同於傳統機械在坡地“打滑難行”,這款機器的履帶穩穩“抓”住梯田地,還能實現360度原地轉向,在狹窄崎嶇的山地裡靈活穿梭。
這款“馬鈴薯收獲神器”是甘肅農業大學、省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總站與江蘇丹陽榮嘉精密機械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新成果。省農機一體化試點項目專家組組長、甘肅農業大學教授趙武雲介紹,針對甘肅省干旱山區梯田地塊小、坡度大、分段收獲效率低、膜栽培普及、成本高的痛點,研發團隊攻克雙履帶液壓獨立驅動、仿生挖掘鏟、多級薯土膜分離等7項關鍵技術,適配單壟單行、雙壟雙行種植農藝,實現了從挖掘到卸料的全流程自動化,成功將損傷率、含雜率降至國家標准以下,馬鈴薯聯合收獲與傳統機械化挖掘+人工撿拾相比較,可實現畝均節本增效140元左右。
馬鈴薯是甘肅優勢特色產業,全省種植面積達867萬畝,產量全國第三,其中定西佔比超八成。但丘陵山區機械化收獲是最大短板。2020年以來,省農業農村廳啟動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組織攻關膜上播種、種薯切塊、聯合收獲等薄弱環節,已研制出10余種新型裝備,且與多家國內頭部企業建立合作關系。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標志。近年來,甘肅省累計投入3.67億元研發農機新品100多種,聯合濰柴雷沃、丹陽榮嘉等國內頭部企業,突破山地拖拉機、智能軌道運輸機等裝備難題,讓“山地能種、機械好收”成為現實。此次集中投放的樣機,將在7個縣區11個農機主體開展多工況驗証,預計兩年內可逐步破解機械化瓶頸,為馬鈴薯產業提質增效按下“快進鍵”,更為全國丘陵山區特色農業機械的研發推廣提供了“甘肅方案”。(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馮寶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