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本網專稿

千年藥鄉開出“致富良方”

萬世成 陳棟 高翔 王紹紹 周婉婷
2025年09月28日09:00 | 來源:人民網-甘肅頻道
小字號

清晨6時許,甘肅省隴西縣首陽中藥材交易市場已人聲鼎沸。四千多平方米的交易大廳內,黃芪、黨參堆滿攤位,藥香彌漫﹔數字化大屏上,全國藥材價格實時跳動﹔商戶輕點手機,就能線上協商、挂牌交易。“以前要挨家挨戶收購,現在市場裡一站購齊,還能追溯藥材‘身份証’。”甘肅安源藥業採購經理任科說。

客商正在首陽中藥材交易市場挑選優質中藥材。人民網記者 高翔攝

客商正在首陽中藥材交易市場挑選優質中藥材。人民網記者 高翔攝

市場的繁榮,背后是隴西從“一粒種子”到“一片藥田”再到“一條產業鏈”的精細布局。

隴西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素有“千年藥鄉”“西部藥都”之美稱,被中國農學會命名為“中國黃芪之鄉”,是全國重要、西北最大的中藥材種植、倉儲基地和交易中心。當地緊緊抓住“綠色道地”作為中藥材產業的立身之本,開出了屬於自己的“致富良方”。

“我們擁有中藥材種子種苗檢測雙認証資質,填補了行業空白。”甘肅省食品檢驗研究院隴西分院技術人員表示,質量管控為隴西藥材貼上“放心標簽”。

首陽鎮黃芪種植基地。人民網記者 王紹紹攝

首陽鎮黃芪種植基地。人民網記者 王紹紹攝

走進位於首陽鎮的萬畝綠色標准化種植基地,梯田層疊,藥苗整齊。基地負責人程永剛彎腰撥開一株黃芪苗:“自己育苗才能保証品質可控、可追溯。”

隴西不僅自己育苗,還建成西北首條中藥材種子標准化加工生產線,通過精選、丸粒、包衣等工藝,將種子發芽率提升到95%以上。“從源頭上做強中藥材‘芯片’,才能種出真正的道地藥材。”程永剛說。

標准化,是隴西藥材品質的“密碼”。“幾年前,首陽鎮中藥材種植面積萎縮、病虫害嚴重。轉機來自標准化種植的推廣。”隴西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劉雲霞告訴記者,每年10月下旬到12月,農技人員深入各村開展培訓,來年春天直接到田間地頭,“像老師批改作業一樣,一株株糾正栽種方式”。通過推廣綠色生態種植、秸稈生物反應堆(通過微生物分解農作物秸稈生成植物養分,以秸稈替代化肥、植物疫苗替代農藥為核心的有機栽培技術)等技術,藥材品質顯著提升。

品質的提升,直接帶動農民增收。“以往種植分散、品質不一的藥材,如今通過標准化種植、規模化經營,畝均收入達到6000至8000元。”當地種植戶祿萬海笑著說。不少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也選擇回鄉種藥,一批“新農人”開始用無人機巡田、智能系統灌溉,為千年藥鄉注入新活力。

首陽鎮黃芪種植基地。人民網記者 王紹紹攝

首陽鎮黃芪種植基地。人民網記者 王紹紹攝

如今,隴西已建成超55萬畝藥源基地,標准化種植面積佔比超過八成。黃芪甲苷含量更是超藥典標准2倍以上,黨參浸出物高出標准15%,隴西藥材用過硬品質贏得了“天下藥倉”的美譽。當地推廣“龍頭企業+車間+合作社+基地”的聯動模式,推動5家企業入選國家GAP示范項目,隴西縣更被評為“三無一全”(中藥材無硫加工、無黃曲霉毒素污染、無公害,且全過程可追溯)基地建設示范縣。目前,全縣擁有52家規模加工企業,研發65個國藥准字號產品、26個保健產品,年加工轉化中藥材35萬噸,產值近百億元。

要有好的藥材,更要精深加工。

走進隴西中醫藥循環經濟產業園,國藥集團、廣藥集團、天士力等31家知名企業的廠房依次排開。累計投入35億元建成的9平方公裡園區內,中藥材正經歷從“原木”到“精品”的蛻變。“我們不再只是切片出口,而是向飲片炮制、有效成分提取、成藥制造全鏈條延伸。”園區負責人指著正在包裝的一種口服液說,這是准字號綠色非處方藥,具有完全知識產權。

“藥到隴西最全,儲到隴西才優。”這是當地藥農的順口溜。隴西得天獨厚的干涼氣候,成為藥材倉儲的天然涼庫。如今,全縣靜態倉儲能力達120萬噸,年周轉量200萬噸,智能化雲倉、低溫充氮等技術,讓藥材“住”得安心、“睡”得放心。

首陽鎮中藥材交易市場內的優質中藥材備受廣大客商青睞。人民網記者 高翔攝

首陽鎮中藥材交易市場內的優質中藥材備受廣大客商青睞。人民網記者 高翔攝

從種植到加工,從倉儲到交易,隴西用一套覆蓋全程的標准產業體系,破解了“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難題。2024年,全縣中醫藥全產業鏈總產值達到381億元,接近全縣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

當優質的種子在標准的土壤中發芽,當道地的藥材在智能的鏈條中升值,隴西,正用中藥,書寫著鄉村振興的“致富經”。

(責編:席娟娟、王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