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文化·旅游

讓科學實驗從象牙塔走進百姓生活

甘肅省高校星火館積極探索科普育人新機制

2025年10月09日09:49 |
小字號

西北師范大學星火館內學生志願者為參觀者認真講解

在近日落幕的甘肅省高校星火館交流活動上,以西北師范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等首批試點高校為代表的各所高校,與各市州科協、科技館負責人等多方力量齊聚一堂。從恐龍化石到人工智能,從心理學實驗平台到農作物標本,高校科研資源正通過高校星火館這一新型平台,被系統轉化為公眾觸手可及的科普體驗。

高校星火館究竟是什麼,它如何運作,又是誰在推動?未來又將走向何方?記者帶著這些問題走進多所高校,與一線建設者面對面交流,探尋這條科普與育人融合的新路徑。

科研走出象牙塔 打造公眾身邊的科學窗口

長期以來,科技館和博物館是大眾了解科學的重要窗口。然而,高校星火館的出現,讓科研與公眾之間有了更直接的通道。

“高校星火館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科技館或博物館。”西北師范大學科普研究院副院長郭瑞斌在接受採訪時開宗明義,“它的核心使命,是推動高校豐富的科研資源系統化、常態化地走出象牙塔。”郭瑞斌告訴記者,這一由中國科協推出的科普品牌,其獨特之處在於構建了教學、科研、科普三位一體的模式。“它深度融合了高校的科研設施、師生力量與教育功能,既是科普陣地,也是育人平台。”入選高校需具備較強的科研實力和成果轉化能力,並建立專業團隊與長效機制,方能確保高深知識被“翻譯”成公眾能理解、能應用的內容。

與傳統科技館相比,高校星火館更突出學術性與專業性。甘肅農業大學檔案館(校史研究中心)館長包正育補充說:“我們的資源直接來自科研成果,是學術研究的轉化與延伸。公眾在這裡不僅能看到展品,還能接觸到最新的研究進展。”

成果轉化為課程 讓科學好懂又好玩

如果說高校星火館解決了“誰來做”的問題,那麼“怎麼做”就是擺在建設者面前的另一道難題。如何將嚴謹的學術語言轉化為生動的大眾語言,是高校星火館建設的核心挑戰。

在交流中,記者在西北師范大學心理實驗科普基地看到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展示。工作人員邀請觀眾親身體驗經顱磁刺激技術的“運動閾值測試”。一位參觀者興奮地說:“比起藥物,這項技術副作用小、見效快,是心理健康治療的新希望。”郭瑞斌向記者介紹:“這樣的體驗,讓心理學從神秘的實驗室走到大眾身邊,真正實現了知識的傳遞和興趣的點燃。”

包正育也有類似體會,他告訴記者:“甘肅農業大學將認知館、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等資源整合,構建了連貫的展陳體系。至今已累計服務約40萬人次,覆蓋從中小學生到廣大市民的多元群體。”他直言,最大的價值是營造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而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保証科學准確性的前提下提升趣味性。為此,該校不僅開設了科普進校園和科普進社區等活動,還開通了官方抖音號,讓短視頻成為高校星火館的第二個展示廳。

從旁觀者到生力軍 學生成為最大受益者

高校星火館不僅是科研成果展示平台,更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課堂。如何激發青年教師和大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亦是各校共同關注的焦點。

在甘肅農業大學星火館,學生們的角色不僅僅是志願服務。“這就是他們最生動的職業實訓。”包正育說。在講解和傳播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學以致用,還能鍛煉表達、人際交往和社會認知能力。“這段經歷會成為他們未來職業生涯中的一筆財富。”

對於資源相對薄弱的地方高校,星火館則提供了融入全省網絡的機會。隴東學院農業與生物工程學院副院長王春林坦言:“專業科普人才短缺是共性難題,但此次交流讓我們收獲頗深,其他高校在科普課程設計與志願者培養及激勵機制上的成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這些經驗可以帶回去被轉化應用,助力學院構建‘館校聯動、輻射社會’的科普新模式。”

省級層面的推動也在持續深化。甘肅科技館館長趙金惠認為,高校星火館的建設正在從“如何運行”邁向“運行什麼”的新階段,從平台建設走向內容建設的躍升階段。

“科普資源是科學普及的核心載體,其質量、廣度、深度直接決定了科普工作的成效。”趙金惠分享道,高校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知識創造的主陣地,也蘊藏著推動全民科學素質提升的巨大潛力。在她看來,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數字孿生等新技術手段,正推動科普資源從“可看”向“可感”“可玩”“可創”轉變,應以此為契機,形成“高校主導、政府支持、社會參與”的協同機制。

差異化發展 避免千館一面

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校參與,如何避免“千館一面”,成為高校星火館建設的新課題。

在實地參觀了多所高校星火館后,天水師范大學科協負責人時立民深有感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甘肅農業大學的認知館,他們把恐龍化石、農作物種質等特色資源和西部地域文化結合,打造了極具辨識度的科普體系。這讓我認識到,地方高校的競爭力,不在規模,而在於獨特性。”高校星火館計劃的最大價值是為地方高校注入信心和動力,“我們不僅是參與者,更是地方科普事業的創造者。”他表示,未來天水師范大學將重點挖掘本土資源,打造差異化的科普品牌。

郭瑞斌也期待,未來星火館能實現“一校一IP”,每所高校都能依托自身學科特色打造獨特的科普品牌。“隻有避免同質化,才能真正形成燎原之勢。”

在包正育看來,差異化不僅是發展路徑,更是育人使命。“高校星火館要不斷探索新形式,把科普融入社會大格局。它不僅提升公眾科學素養,更助力高校的人才培養和國家科普能力的提升。”

記者手記

在走訪幾所高校的過程中,記者強烈感受到一個共通點:科研與公眾之間的那道隱形牆,正在被高校星火館一點點打破。在星火館裡,科學從冰冷的儀器、艱深的理論中走出來,變成了可以觸摸、可以體驗的生活知識。孩子們在心理實驗室裡驚嘆科技的力量,大學生在講解過程中找到了“講科學”的成就感,地方群眾在農業展館中理解了糧食安全與日常生活的關聯,科學真正“活”了起來。

這一路採訪讓記者看到高校星火館的三重意義。對高校而言,它是一種角色的轉變——從科研象牙塔裡的研究者,變成社會公共資源的分享者和科普者﹔對青年學生而言,它是一種成長的契機——從知識的接受者,變成知識的傳播者和創造者﹔對公眾而言,它是一扇通向科學世界的門——科學不再遙不可及,而是貼近生活、滋養心靈的力量。

從中,記者看到的是一群教育者的堅持,也是一群年輕學子的熱情。有人說,高校星火館是星星之火。在記者看來,它不僅點燃了公眾的科學興趣,更點燃了高校師生心中的責任感。未來,當這些星星之火匯聚成燎原之勢時,它所照亮的,不僅是科學普及的新天地,更是一個崇尚科學、人人向往的社會氛圍。(本報記者 華靜 文/圖)

來源:蘭州日報

(責編:米媛、焦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