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特別關注

2025“世界市長對話·敦煌”活動舉行——

加強人文交流 傳承文明瑰寶

本報記者 宋朝軍 銀 燕
2025年10月17日08: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2025“世界市長對話·敦煌”會場布景。
本報記者 宋朝軍攝

中外嘉賓參加“世界市長對話·敦煌”開幕式。
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攝

外國嘉賓參觀了解莫高窟風沙環境綜合治理項目。
新華社記者 范培珅攝

外國嘉賓在敦煌印局參觀體驗。
新華社記者 張 睿攝

“敦,大也﹔煌,盛也。”一千多年前,東漢學者應劭為《漢書》作注時如此釋義“敦煌”,展現出古絲綢之路的繁盛景象。

10月13日,“世界市長對話·敦煌”活動在絲路古城甘肅省敦煌市開幕。來自10個國家的市長、市長代表、駐華使節、青年漢學家等中外嘉賓參加論壇。

與會期間,嘉賓們緊扣“文明交響 和合共鳴”主題,聚焦“圍繞真問題、講述真故事、傳播真觀點”,向世界展示真實多元、充滿活力的中國。

觸摸歷史文脈,重溫絲路千年輝煌

“敦煌,一部無字史書,一幅有聲畫卷,絲路作弦,文明譜曲,承載著多元共生的文明記憶。”開幕式上,甘肅省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書記王彥群的致辭引發共鳴。

亞美尼亞共和國科泰克省加尼市市長蒂格蘭·波霍肖揚表示,敦煌擁有獨特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文化遺產與悠久歷史,向世界展示了現代發展與尊重自然、守護歷史的和諧共生之道。“加尼市是亞美尼亞最古老、最美麗的地方之一,我們同樣秉持著這樣的理念——守護自然、珍視遺產,並自豪地將其傳承給后代。”

“絲綢之路從來不只是商品的道路,更是思想的長途駝隊。”發言中,匈牙利國家博物館駐華代表貝思文深情回顧了歷史長河中先輩們開啟從布達佩斯到敦煌的文化之路。在他看來,文化遺產不僅屬於某一座洞窟或某一座城市,它屬於文明之間的對話,生生不息。

在參觀莫高窟時,意大利威尼斯市市長代表馬西莫·安德烈奧利非常激動。他回憶起馬可·波羅在中西方交流中做出的貢獻:“700年前,馬可·波羅搭建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橋梁。今天,我們就像新時期的馬可·波羅,應該繼續增進文化對話。”

他認為,莫高窟是沙漠旁的世界文化遺產,威尼斯及其潟湖是水邊的世界文化遺產,兩者各有特色,也存在許多聯系。“兩座城市就像教科書一樣,承載著各自的歷史和傳承。兩座城市可以在諸多領域共同分享經驗、建立新的連接。”

“不是我選擇來到敦煌,而是它好像早已選定了我。”活動期間,敦煌文化國際傳播大使、甘肅政法大學俄羅斯籍教授奧莉婭·普隆金娜,分享了她來到中國學習中文和敦煌文化,后來從事敦煌學研究、向世界各國講述敦煌文化的經歷。“通過參與敦煌的相關工作,我獲得了很大的成就感,是敦煌讓我找到了自身的價值。”她說,“敦煌文化走向世界,既是一次文化的傳播,更是一場精神的對話”。

探討治理機制,推動城市走向繁榮

在主對話“文化城市治理的機遇和挑戰”環節,與會嘉賓共同探討文化城市治理的機遇和挑戰。

敦煌市市長朱建軍表示,敦煌沙漠戈壁廣布,氣候干旱,水資源緊缺,生態十分脆弱。近年來,敦煌堅持“綠帶護城”,大力實施“三北”工程、退化林草修復等項目,同步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推進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成投用,全面構筑敦煌綠洲的生態安全屏障。同時,當地堅持“科技護寶”,圍繞莫高窟、陽關、玉門關等世界文化遺產,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實時監測文化遺產及其周邊環境,實施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程,實現文化遺產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

土耳其共和國馬尼薩市市長代表布拉克·德斯特,從“工業與農業並舉”角度出發介紹道,馬尼薩土地肥沃,他們始終將“水”和“糧食”——這兩大當今世界最緊迫的議題——置於發展的核心位置。當地高度重視建立並維持兼顧生態與未來導向的農業體系。“可持續性是一種涵蓋生活方方面面的系統設計理念。在建設未來城市的過程中,我們聚焦於在不透支自然資源的前提下,實現社會包容與凝聚,並以創新和韌性的經濟基礎為支撐的高質量發展。”

布拉克·德斯特表示:“敦煌雖然被沙漠包圍,但這是我見過的最干淨整潔的城市。敦煌在城市管理、風沙治理、節水灌溉等方面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尼泊爾藍毗尼城面臨相似的治理挑戰。藍毗尼市市長代表哈裡·普拉薩德·格納瓦利介紹,當前,藍毗尼正在實施融合遺產保護、環境管理與智慧城市規劃的綜合路徑,並正在智慧監測系統保護考古遺址、擴大綠色緩沖區、強化可持續的水資源與固廢管理、推動生態旅游與文化創業、打造生態友好街道等方面努力。

馬西莫·安德烈奧利有著同樣的感受。在他看來,威尼斯是一座充滿生命力的城市,在城市守護和不斷改善的過程中,科技創新發揮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在環境保護領域。他列舉了防止大潮入侵的“摩西”防洪屏障系統等案例。“知識源自過去。而維系與重煥城市生命力的工具來自當下。”他總結道。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長吳建南認為:“今天探討的‘文化城市治理’,其核心正是要讓文化從歷史的珍藏,真正轉化為推動城市繁榮與人民幸福的現實動力。”

傳承文化遺產,不斷增強交流互鑒

“敦煌莫高窟是絲綢之路上留下的多元文明薈萃的一座精神、文化、藝術豐碑,深刻彰顯了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共存精神。”活動期間,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闡釋莫高窟的價值,中外嘉賓聽得聚精會神。

以“世界市長對話·敦煌”為契機,海內外嘉賓凝聚共識,增強文明交流互鑒。

中外嘉賓參觀調研了莫高窟風沙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曾經,大風裹挾著黃沙侵蝕崖體,蠶食壁畫,流沙甚至可能將底層的洞窟徹底掩埋。如今,保護莫高窟的方法和手段不斷升級完善,經過治理,現在進入窟區的年積沙量減少了85%以上,目前,每年進入庫區的積沙不到300立方米。

海外嘉賓們紛紛為治理成果點贊。布拉克·德斯特表示:“中國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在防治風沙災害方面下了大力氣,成果顯著、令人驚嘆!”

哈裡·普拉薩德·格納瓦利表示:“我們不僅看到了敦煌文化的魅力,更了解到如何運用技術手段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這些都是我們想向敦煌學習的。”

回憶起在中韓兩國間流傳的敦煌文化故事,韓中文化友好協會會長曲歡十分感慨:“敦煌告訴我們,真正的文明永遠不會故步自封,而是在開放中吸收,在互鑒中成長。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精神品質。”

“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中國日報美籍高級記者艾瑞克·尼爾森曾和女兒拍攝過一系列關於敦煌、絲綢之路與“一帶一路”的趣味視頻,在網絡上收獲了超百萬點擊量。他介紹:“我們在敦煌沙漠中設計了一場父女文化尋寶之旅。這段旅程帶我們走進莫高窟、逛遍夜市、探訪月牙泉,也讓我們讀懂了這些地方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意義。”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敦煌彩塑非遺傳承人杜永衛從“突破時空壁壘的藝術策劃案”入手,探討了做好敦煌文化全球傳播的做法,強調要以多元路徑走向世界,讓兼具專業性與藝術性的作品成為文化交流載體,打破文化傳播的時空壁壘。

紀錄片導演、甘肅省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秦川生在敦煌,在莫高窟前長大。20多年來,秦川和團隊創作了《大河西流》《敦煌畫派》《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等20余部70余集敦煌文化題材紀錄片,為當代敦煌留下了難得的影像圖志。他總結多年來的實踐經驗說:“敦煌的每一粒沙子都能講一個故事。我們要把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審美相結合,深入挖掘敦煌文化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10月17日 第 05 版)

(責編:席娟娟、邵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