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甘肅頻道>>社會·各地

生源從“向外跑”到“往回流”

——金川區雙灣中學的“逆襲”密碼

2025年11月06日10:26 | 來源:甘肅日報
小字號

在城鎮化浪潮中,鄉村學校生源流失曾是普遍現象。

然而,隨著金昌市金川區堅定不移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雙灣中學這所農村學校成功實現了“逆襲”:在校184名學生中,有四分之一來自市區,不少曾進城就讀的學生主動選擇回流。從“招生焦慮”到“生源回流”,雙灣中學究竟做了些什麼?

答案,寫在活力迸發的運動場上

早晨7時10分,雙灣中學的學生們在老師帶領下開始晨跑,以昂揚的精神開啟新的一天﹔大課間,體育教師柴婷正在排球場上指導校隊訓練,這支曾榮獲全區聯賽冠軍、代表金昌市征戰省運會的隊伍,是學校體育育人的亮眼成果。

除了晨跑,夕跑也是學生們雷打不動的“必修課”,加上下午40分鐘的自由活動,學生們每天的課外活動時間達到3小時。扎實的體育訓練不僅鍛造了強健體魄,同時更成為培育意志、塑造人格、化解矛盾的“良方”,讓校園氛圍變得積極向上。

答案,融在接地氣有溫度的思政教育中

在雙灣中學九年級二班教室裡,學生們正在進行5分鐘思政教育。以“讀法律+以案說法”為主題的課堂,讓枯燥的法律條文變得生動鮮活。

這是學校精心打造的思政“黃金五分鐘”。教師精心准備課件,學生輪流擔任“主持人”進行講解。目前,圍繞“悟原理”“科技之光”“強國之路”“安全課堂”等五大主題開發的132個精品課件,已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讓思政教育真正融入日常教學。

學校組織晨讀《論語》《孟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者愛人”等經典名句,在反復誦讀與講解中播下仁愛的種子。“現在晚自習后回宿舍,同學們都會安靜讀書,睡前閱讀已成為習慣。”生活老師王艷玲見証了學生們的改變。

學校摒棄“照本宣科”,深入挖掘地域資源,構建“課堂+鄉土+實踐”的思政教育體系。豐收時節,學生們親手採摘辣椒,在勞動中體會“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重陽佳節,他們走進養老院為老人送去溫暖。這種充滿“鄉土味兒”的思政教育,讓學生從身邊事、家鄉情中感悟家國大義,實現“小課堂”與“大社會”的同頻共振。

答案,藏在剛柔並濟的成長護航裡

每學期開學,由4位專業人士組成的法治副校長團隊都會量身定制法治教育計劃。在年度法治教育基地研學中,學生們通過沉浸式體驗了解法律知識,在互動問答中解決困惑。

“每周一升國旗時,全校師生齊誦《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們雷打不動的儀式。”校長王延文道出了教育的巧思,“對青少年而言,法律不應是冰冷的條文。通過誦讀讓文字‘活’起來,憲法精神才能在他們心中扎根。”

在守護思想的同時,學校同樣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語文教師通過周記為學生們搭建“秘密花園”。“和媽媽吵架了,不想回家”“跟好朋友鬧別扭,不知如何和解”……字裡行間流露著少年們的煩惱。教師們認真批閱每一篇周記,用心回復,發現問題及時談心疏導。

雙灣中學以“剛柔並濟”的方式,為農村寄宿生織就了堅實的成長屏障。近年來,學校未發生一起校園欺凌事件,學生的法治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顯著提升。在這裡,每個少年都在規則的守護與情感的滋養中茁壯成長。

答案,藏在“硬件提質”與“軟件賦能”的同頻共振裡

近年來,金川區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升級校舍,新建風雨操場,極大改善了雙灣中學的辦學條件。更重要的是,學校與金昌市第五中學結為“教育共同體”,實現資源共享、教學同步,讓鄉村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

“以往最頭疼的就是招生,家長總認為市區學校更好,進城讀書成為普遍選擇。”王延文校長的話語中透露出曾經的無奈。而近三年來,學校每年都吸引數十名市區學生回流,市區生源比例從不足10%提升至25%。

“雙灣中學的寄宿制解決了我們的實際困難。”家住市區的家長湯群英道出了選擇的原因,“老師不僅跟進學習輔導,還培養孩子規劃時間的能力,現在孩子越來越自律懂事。”這份認可的背后,是學校“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學得好”辦學理念的生動體現,更是城鄉教育從“基本均衡”邁向“優質均衡”的真實寫照。(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謝曉玲)

(責編:席娟娟、邵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