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董洪亮往日报道个人简历
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采编中心主任王锦涛往日报道个人简历
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 记者银燕往日报道个人简历
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 记者赵帅杰往日报道个人简历
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 记者宋朝军往日报道个人简历
社区“搬进”小区,一些业主有意见:“自留地”长出“公有田”,必须“要说法”。 面对部分群众的不理解,做通工作,还得靠实效和用心做工作。书画室、阅览室、舞蹈室、音乐室,90%是群众活动空间……甘肃省兰州…
引 子 登临兰州北山九州台,甘肃省图书馆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跃入眼帘——馆楼飞檐翘角,踞北山而瞰黄河。 自正门入楼,穿鞋套,做登记,进书库。书库恒温恒湿,1128个香樟木书箱层层叠叠,收录典籍61…
甘肃嘉峪关,蔺晶和妻子在关城游玩。本报记者 王锦涛摄 习近平总书记5月14日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回信中强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核心阅读 甘肃张掖临泽县是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全国每100粒玉米种子就有13粒产自这里。完善质检机制,推广智慧耕种,延长产业链条……近年来,当地多措并举推进玉米制种产业链现代化发展,产业活力不…
一部河西走廊史,也是一部奋斗史。 丝绸古道,驼铃声声,昔日行者跋涉前行;新时代,高铁、飞机、汽车穿梭往来,多姿多彩的奋斗者荟萃河西走廊,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在做着不平凡的贡献。 北边,治沙人以“绿”为墨,…
文化经济一廊间。今天到河西走廊,看文旅、看科创,更能感受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万千气象。 一匹天马,昂首嘶鸣、腾空疾驰,蹄下飞鸟回首注目……“马踏飞燕”——中国旅游标志,取自上世纪60年代甘肃武威出土的文…
有“金张掖”之誉的甘肃省张掖市,今天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蔬菜花卉外繁制种基地,这一贡献让新时代河西走廊增添了一张“农业走廊”的新名片。 河西走廊和农作物“种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穿行河西走廊,当地干部群众讲述最多的是新时代生态之变、发展之变: 以前风沙吹人跑,今天人们追风逐日,戈壁荒漠成资源,长出片片“光伏海”。 以前大水浇地,现在滴灌浇苗,农作物亩均用水量较10年前少了一半…
编者按:2019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敦煌我一直是向往的,河西走廊我是希望走到的。”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甘肃考察首站来到敦煌——河西走廊的最西端。 河西走廊东起甘肃武威市乌鞘岭,西…
2020年3月,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碳离子治疗系统在甘肃武威重离子中心投入临床应用。截至目前,碳离子治疗系统已治疗各类肿瘤患者近1200例。 碳离子治疗系统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