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荒地变“聚宝盆”

皋兰县水阜镇破解荒地复耕难题助农民增收

董永前

2020年06月01日10:09  来源:兰州日报
 
原标题:撂荒地变“聚宝盆”

五月的水阜,处处是新绿,连片的农田一派生机,一垄一垄的地膜闪着银色光芒,翠绿笔挺的玉米幼苗在风中摇曳……谁都不曾想到,两个月前,这里仍是一片荒草丛生的撂荒地。

水阜镇是皋兰县传统的农业乡镇,耕地面积6.8万亩,人均1.6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大部分收入来源于温室大棚和露地瓜菜。2018年“7·22”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后,大批良田被毁,人为弃荒现象严重。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水阜镇因灾撂荒的土地至少有1万亩。

撂荒耕地面积不小,复耕复种难度很大,怎么保证土地不闲置、群众收入不受影响,成了摆在镇党委、镇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清单+资金破解荒地复耕难题

今年,水阜镇一面做好疫情防控,一面抓住春耕时节,全面开展撂荒地摸底调查,以村组为单位,逐户逐块摸底登记,摸清撂荒地的承包关系、位置、面积、土质等情况,分析撂荒性质和原因。“摸清家底”、制定清单后,水阜镇结合实际情况开“药方”:全力以赴完成水毁农田清淤的基础上,对历年来因外出务工人为弃荒或因其他原因弃荒的撂荒地,列出“八个一批”整治措施,即农户复耕一批、土地流转一批、主体复耕一批、集中整治一批、综合治理一批、配套维修一批、代种托管一批、重新复垦一批,因地制宜统筹推进。

据了解,2019年水阜镇在灾后恢复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资金700余万元,清淤整平水毁农田1700余亩,动员群众清淤整平近800亩,衬砌水毁渠道28公里,维修14公里,维修泵站2座、塘坝1座,新建产业路3.7公里,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600亩,对受灾农田全覆盖清淤整平,维修配套渠道、泵站、塘坝等水利设施和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多方争取引进有技术、责任心强、产业经验丰富的农业龙头公司和专业合作社,促成土地流转3200余亩。

租金+薪金农户获得双收入

彬草村是水阜镇一个比较偏远的山村,只见农田里拖拉机轰鸣,农户忙着施肥、除草,一切井然有序、生机勃勃,让人一度疑惑,这里是否真的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滔天洪水。

正在田间劳作的方大爷放下锄头,和记者闲聊起来:“7·22彬草村受灾很严重,我家的6亩地都被水冲毁了。”说起2018年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方大爷心有余悸。“去年,政府统一清淤平整后,把地交给了我们,今年又引进了合作社,动员我们流转土地。”方大爷儿子儿媳长期在外务工,家中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本来准备把家中的地交给亲戚耕种,谁想遇上了土地流转的好政策,他愉快地签了流转合同,以每亩320元的价格流转了6亩土地。“土地荒了看着都可惜,现在流转出去,一年流转费1900多元,还能在合作社上班,太划算了。”方大爷掰着手指给我们算了算账。

土地流转后,像方大爷这样的种田好手极受欢迎,合作社又聘用他们干起了老本行,每天工资在100至150元之间。“现在还是干种地的活,收入却成倍增加了,又不用承担风险,真是旱涝保收啊!”方大爷乐呵呵的说道。

目前,水阜镇累积流转土地8700多亩,占全镇水浇地的34.76%。流转土地的1500余户农户,每年户均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7家经营主体可提供长期就业岗位30余个,年均工资20000元以上,短期就业岗位120余个,年均工资5000至8000元,解放富余劳动力1100余人次,全镇劳务输转人数达到3600余人次,劳务创收突破8500万元。

“一图+一账”探索荒地治理长效化

“截至2020年5月底,水阜镇2.5万亩水浇地复耕复种率达到100%,辖区内撂荒地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并探索建立撂荒地治理长效机制。”水阜镇有关负责人介绍,镇上采取动态管理“一张图”,长期管理“一本账”的方法,探索撂荒地治理长效机制。

“一张图”就是采取地图数据平台+实地摸排手工绘图相结合的方法,制作耕地信息一张图,将农户姓名、地块面积、耕种情况、是否流转等信息精确标记,有效避免了人地分离、地块漏登等问题。结合图册将复耕复种农户信息及时录入,对无法长期复耕复种人员进行重点管控,对有意向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造册登记,确保数据准确、实施数据动态管理。

“一本账”就是对复耕复种条件不具备、整治难度大、整治时间长的旱土地复耕等难点问题建立长期整治一本账,通过实地摸排、村社上报、群众反馈、分析研究等方式,列出西电灌区对个别区域不提供灌溉用水,土地盐碱化需综合治理,泵站、渠道等水利设施老化需维修,机耕道因雨水冲刷、山体滑坡等原因自然损毁需要维修、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等7个大方面10个具体问题,明确工作措施、确定责任人,实行挂牌作战,限时消化,集中用1至2年的时间,解决难点、痛点问题,为下一步继续盘活土地资产奠定坚实基础。

(责编:陈诚、周婉婷)

推荐阅读